《呈折子明丈十首》

时间: 2025-01-09 15:13:17

儿时已见葆真诗,写诵抄藏不惮疲。

白首始游衡岳寺,扶藜处处读苔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儿时已见葆真诗,写诵抄藏不惮疲。 白首始游衡岳寺,扶藜处处读苔碑。

白话文翻译:

在儿时就已经接触到了葆真的诗,不断地抄写、背诵,不感到疲倦。 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才开始游览衡山岳寺,拄着藜杖,到处阅读长满苔藓的石碑。

注释:

  • 葆真:指保持纯真之心,这里可能指某位诗人或诗集。
  • 不惮疲:不畏惧疲劳,形容勤奋不懈。
  • 衡岳寺:指衡山上的寺庙,衡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 扶藜:拄着藜杖,形容老年人的形象。
  • 苔碑:长满苔藓的石碑,常指古迹或古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迹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蕃晚年之作,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终身热爱和对古迹的探访。诗中提到的“葆真诗”可能是指他早年学习的诗歌,而“衡岳寺”则是他晚年游览的地方,通过对比儿时与白首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和历史的深厚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儿时与白首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终身热爱和对古迹的探访。首句“儿时已见葆真诗”,表达了诗人自幼对诗歌的喜爱和学习,而“写诵抄藏不惮疲”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诗歌的勤奋和执着。后两句“白首始游衡岳寺,扶藜处处读苔碑”,则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他拄着藜杖,游览古寺,阅读古碑,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和历史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儿时已见葆真诗:诗人自幼就接触到了保持纯真之心的诗歌,这里的“葆真诗”可能是指某位诗人或诗集,也可能是诗人自喻,表达了他对诗歌的纯真热爱。
  2. 写诵抄藏不惮疲:诗人不断地抄写、背诵诗歌,不感到疲倦,这句诗强调了他对诗歌的勤奋和执着。
  3. 白首始游衡岳寺: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诗人才开始游览衡山岳寺,这里的“白首”与“儿时”形成对比,展现了诗人一生的经历。
  4. 扶藜处处读苔碑:诗人拄着藜杖,到处阅读长满苔藓的石碑,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儿时”与“白首”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一生的经历和对诗歌的终身热爱。
  • 象征:“苔碑”象征着古迹和历史,通过阅读苔碑,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诗歌的终身热爱和对古迹的探访,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比儿时与白首的经历,诗人展现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和对诗歌的不懈追求。

意象分析:

  • 葆真诗:象征着纯真和热爱,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纯真热爱。
  • 衡岳寺:象征着古迹和历史,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 苔碑:象征着古迹和历史,通过阅读苔碑,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葆真诗”是指什么? A. 某位诗人 B. 某位诗集 C. 诗人自喻 D. 以上都是

  2. 诗中“白首始游衡岳寺”表达了什么? A. 诗人晚年才开始学习诗歌 B. 诗人晚年才开始游览古迹 C. 诗人晚年才开始写作诗歌 D. 诗人晚年才开始研究历史

  3. 诗中“扶藜处处读苔碑”中的“苔碑”象征着什么? A. 古迹 B. 历史 C. 文化 D. 以上都是

答案:1. D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岳阳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岳阳楼》与赵蕃的《呈折子明丈十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而赵蕃的诗则更加清新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更好地理解赵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