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道中直重九》

时间: 2025-01-19 20:10:43

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

乱山深处过重阳。

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

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

扁舟随雁过潇湘。

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道中直重九
作者: 赵长卿 〔宋代〕

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
乱山深处过重阳。
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
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
扁舟随雁过潇湘。
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

白话文翻译:

今天是什么日子,我在他乡思念故乡。
重阳节时我走过乱山深处。
骑马行走,花香扑面,却已不再是年轻时那种狂放。
黄菊高高擎起,红茱萸沾着露水散发香气。
小舟随大雁飞越潇湘水畔。
遥想家中的庭院,应是因为不能共饮而感到遗憾。

注释:

  • 此日知何日:今天是什么日子,带有疑惑和思念的情感。
  • 他乡:在外地,远离故乡。
  • 乱山:指的是山势险峻、复杂的地方。
  • 重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 走马吹花:骑马行走在花丛中,形象地表达了年轻时的洒脱和自由。
  • 黄菊:象征重阳节的花卉。
  • 红茱:茱萸,重阳节时佩戴的植物,寓意长寿。
  • 扁舟:小船,象征着游荡与漂泊。
  • 潇湘:指湘江,常用来指代南方水乡。
  • 莱庭:家中庭院,象征着温暖的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翰林院,诗风清新脱俗,多表现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推崇,具有一定的文学地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诗人身处他乡,思念故乡,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重阳节是传统的节日,常与亲情和团聚相关联,诗人的孤独感与节日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鉴赏:

《南歌子 道中直重九》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在他乡的游子心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重阳节的感慨。首句“此日知何日,他乡忆故乡”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在外地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接着,诗人描绘了重阳节的场景,虽然是骑马走过山间,花香扑鼻,却显得无比苍凉。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怀念,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通过具体的意象,如“黄菊擎枝重,红茱湿露香”,展现了节日的氛围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尤其是“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团聚的向往和惋惜,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全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赵长卿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日知何日:表达诗人对时间的迷惘与思念。
  • 他乡忆故乡:强调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怀念。
  • 乱山深处过重阳:指重阳节时在山里游历,暗示孤独。
  • 走马吹花无复少年狂:感慨青春已逝,过去的狂放已不再。
  • 黄菊擎枝重:重阳节的象征,寓意美好与长寿。
  • 红茱湿露香:形象展示节日气氛,强化对故乡的思念。
  • 扁舟随雁过潇湘:描绘游子的漂泊与思乡之情。
  • 遥想莱庭应恨不同觞:表达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与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走马吹花”描绘了青春的洒脱。
  • 对仗:诗中存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黄菊、红茱萸均是象征重阳节的元素,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以及对故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对往昔青春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节:象征团聚与长寿的节日。
  • 黄菊:象征着节日的喜庆与生命的延续。
  • 红茱萸:象征着对健康与长寿的祝愿。
  • 潇湘:代表南方的水乡,寄托了诗人的游子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此日知何日”的意思是?

    • A. 今天是什么日子
    • B. 我不知道今天的日期
    • C. 今天是重阳节
    • D. 以上皆是
  2. “黄菊擎枝重”的意象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哀伤
    • C. 长寿与节日
    • D. 忘却
  3.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水乡
    • C. 西部山区
    • D. 乡村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同样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与对重阳节的感慨。
  • 《重阳》(白居易):表现了对重阳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对比赵长卿的《南歌子》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都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思念,但赵长卿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怀念,而王维则强调兄弟间的情谊与团聚的渴望,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诗选》
  • 《古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