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立春)》

时间: 2025-01-02 06:50:57

数声回雁。

几番疏雨,东风回暖。

甚今年、立得春来晚。

过人日、方相见。

缕金幡胜教先办。

著工夫裁剪。

到那时睹当,须教滴惜,称得梅妆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声回雁。几番疏雨,东风回暖。甚今年立得春来晚。过人日方相见。缕金幡胜教先办。著工夫裁剪。到那时睹当,须教滴惜,称得梅妆面。

白话文翻译:

几声归雁鸣叫,几次稀疏的春雨,东风渐渐回暖。今年的立春来得真晚,过了元宵节才见到春天。细致的金色彩旗比之前的教仪更显得急迫,得花些功夫去裁剪。等到那时再看,必须要细心珍惜,才能称得上梅花妆点的美丽面容。

注释:

  • 数声回雁:几声归来的大雁,象征春天的到来。
  • 几番疏雨:几次稀疏的春雨,描绘春天气候的变化。
  • 东风回暖:春风吹来,气温回暖,暗示春天的来临。
  • 立春: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标志春季的开始。
  • 过人日方相见:元宵节(人日)后才见到春天,强调春天来得晚。
  • 缕金幡:细致的金色彩旗,象征春天的装饰。
  • 著工夫裁剪: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裁剪装饰。
  • 滴惜:细心珍惜,表示对美好事物的珍重。
  • 梅妆面:梅花的妆点,象征春天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宋代诗人,字子华,号长卿,生卒年不详,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百态。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常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来传达感情。

创作背景:

《探春令(立春)》创作于春季,正值立春时节,诗人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春天的渴望与珍惜,同时也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探春令(立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美好。诗中通过“数声回雁”、“几番疏雨”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唤起读者对春暖花开的向往。尤其是“东风回暖”的描写,将春的气息与温暖传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在寒冷的冬季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的希望。

而“过人日方相见”则透露出一种时光的无情与春天的迟到,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的期待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缕金幡胜教先办”,则通过对装饰的细致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象征着新的开始。

整首诗不仅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上表现出色,更在情感的传达上深切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惜,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声回雁:几声归来的雁鸣,象征春天的到来,回雁常被视为春天的信使。
  2. 几番疏雨:描绘了春天的细雨,稀疏的雨水强调了春意的渐渐滋生。
  3. 东风回暖:春风带来温暖,是春天到来的直接表现。
  4. 甚今年立得春来晚:感慨今年立春来得晚,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
  5. 过人日方相见:元宵节(人日)之后才见春,体现出时间的流逝。
  6. 缕金幡胜教先办:细致的金色彩旗比之前的教仪更显得急迫,表现出对春天的装扮。
  7. 著工夫裁剪:强调对春天到来的准备,表明需要用心去迎接春天。
  8. 到那时睹当,须教滴惜,称得梅妆面:强调珍惜春天的美好,梅花妆点的美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到来比作归雁和细雨,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 拟人:春风、春雨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春天的生动感。
  • 对仗:如“数声回雁,几番疏雨”,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春天的期待与珍惜,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们在自然变化中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回雁:象征春天的到来,传达生机与希望。
  • 疏雨:春雨的稀疏象征着春天的温柔与细腻。
  • 东风:春风的暖意象征着新生与复苏。
  • 金幡:象征着装饰与庆祝,表现春天的喜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回雁”象征什么?

    • A. 秋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到来
    • C. 冬天的寒冷
    • D. 夏天的炎热
  2. 诗中“过人日方相见”中的“人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D. 清明节
  3. 诗中提到的“缕金幡”主要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装饰与庆祝
    • C. 秋天的落叶
    • D. 冬天的雪花

答案:

  1. B. 春天的到来
  2. B. 元宵节
  3. B. 春天的装饰与庆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春游》
  •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诗词对比:

可以与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但《探春令》更侧重于春天的细腻描写,而《登鹳雀楼》则是对壮丽景色的宏观描绘。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诗词的魅力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