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国在多艰日,人如大雅诗。
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加璧延诸老,櫜弓抚四夷。
公身与宗社,同作太平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国家多艰的时日,如同大雅诗一般,表达了对忠诚和清白之人的怀念,他们在世间已经消逝;而孝顺和友爱的品德是活在世间的智慧。诗中提到为长辈们加冕,手握弓箭保卫四方,意指对国家和社会的保卫与支持。最后,强调了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社会的兴衰是息息相关的,都是太平安宁的基础。
注释:
- 国在多艰日: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
- 大雅诗:指的是高雅的诗歌,象征着理想与崇高。
- 忠清:指忠诚和清白的品德。
- 孝友:孝顺和友好的行为。
- 加璧延诸老:为年长者加冕,表示尊敬和延续。
- 櫜弓抚四夷:拿起弓箭守护四方敌人。
- 公身与宗社:指诗人对司马文正公与国家、家族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溪居士,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苏轼、米芾齐名,属于“江西诗派”。他以豪放、清新、奔放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挽词是为了悼念司马光,反映出对他忠诚、清白、智慧的怀念,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去世令许多人感到痛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家族的深厚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对国家艰难时局的描绘,以及对理想高洁的诗歌的类比,引出了对司马光的悼念。司马光一生忠诚于国家,清白自守,他的品德如同大雅诗一般,超凡脱俗。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忠诚、孝顺等美德的强调,展现了他对传统道德的重视。加冕和抚弓的意象,既是对年长者的尊敬,也是对国家的捍卫,体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
最后,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强调太平的基础在于每一个忠诚的个体。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厚,在字里行间透出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具有人文关怀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国在多艰日:国家在艰难的日子里,暗示动乱和不安。
- 人如大雅诗:人如同高雅的诗歌,表达人格的理想。
- 忠清俱没世:忠诚和清白之士已不复存在,强调失落感。
- 孝友是生知:孝顺和友爱是生活中的智慧,传承的重要性。
- 加璧延诸老:为长辈加冕,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 櫜弓抚四夷:拿起弓箭捍卫边疆,象征国家的安全。
- 公身与宗社:指公与国家和家族的关系,强调共同命运。
- 同作太平基:共同作为太平安宁的基础,强调责任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大雅诗,突出了理想人格的崇高。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和谐,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以弓箭象征捍卫国家与保护家族的责任。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忠诚、清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推崇,同时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密切的关系,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太平的基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雅诗: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理想的追求。
- 忠清:代表忠诚与清白的道德标准。
- 孝友:象征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 弓箭:代表保护和捍卫的力量。
- 太平:象征国家和社会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忠清”指的是什么? A. 忍耐与谦逊
B. 忠诚与清白
C. 富贵与荣华
D. 孝顺与友爱 -
诗人在最后一联强调了什么? A. 个人的荣华
B. 国家与家族的关系
C. 个体的自由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黄庭坚的挽词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在艰难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责任感,但黄庭坚更强调个体道德与社会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多聚焦于社会的苦难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观》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