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岑郎中
戎昱 〔唐代〕
童年未解读书时,
诵得郎中数首诗。
四海烟尘犹隔阔,
十年魂梦每相随。
虽披云雾逢迎疾,
已恨趋风拜德迟。
天下无人鉴诗句,
不寻诗伯重寻谁。
白话文翻译:
在我童年尚未懂得读书的时候,
便曾吟诵过郎中几首诗。
四海的烟尘依然隔在眼前,
十年的梦魂却常常陪伴我。
虽然披着云雾快速迎接您,
但我早已恨怨追风拜德太迟。
天下无人能够鉴赏我的诗句,
我又该去哪里寻找那位诗伯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郎中:古代指医官或文人,常用来指代有才华的人。
- 烟尘:指世俗的纷扰和困难。
- 魂梦:指梦境中的灵魂,表达对往事的怀念和思念。
- 趋风拜德:比喻追随风潮,向有德之人请教。
- 鉴:鉴赏、评判。
- 诗伯:指能鉴赏诗作的人,或特指名高的诗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郎中”一词可以反映古代文人对医者及其文化地位的认同与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擅长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索。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戎昱的青年时期,表达了他对过去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文学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鉴赏者的渴求。
诗歌鉴赏:
《赠岑郎中》通过回首童年与诗歌的缘分,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开头句“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显示出诗人自小便受到诗歌的熏陶,尽管那时尚未理解其中的深意,却已经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这种对诗歌的早期接触,为其后来的文学追求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随”,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隔阂,以及在漫长岁月中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诗人在追求中感受到的艰辛和无奈,特别是“虽披云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德迟”,显示出他对名士的敬仰和渴望,但又因自身的局限而感到自责与懊悔。
最后两句“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重寻谁”,更是点出诗人对文学评价者的渴望,既有对当下缺乏理解的失落,也凸显出他对诗歌价值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情感,更反映了一个时代文人对诗歌与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童年未解读书时:表达了对童年无知但渴望知识的感慨。
- 诵得郎中数首诗:表明早期对诗歌的接触与热爱。
- 四海烟尘犹隔阔:现实的纷扰与理想的距离。
- 十年魂梦每相随:岁月流逝,思绪依旧萦绕于心。
- 虽披云雾逢迎疾:虽然在努力迎合名士的期待。
- 已恨趋风拜德迟:感到追求理想的过程太慢,内心焦虑。
- 天下无人鉴诗句:周围缺乏对自己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 不寻诗伯重寻谁:对能够理解与评价自己作品的人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追求理想的过程比作“趋风”,形象生动。
- 对仗:如“虽披云雾,已恨趋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执着与对理想的追求,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解与评价的渴望,反映了唐代文人对文学的重视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童年:象征纯真与初识世界的阶段。
- 烟尘:代表现实生活的复杂与纷扰。
- 云雾:象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与不确定。
- 诗伯:象征着文学的权威与理想中的理解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童年未解读书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童年无知的懊恼
- B. 对读书的渴望
- C. 对诗歌的喜爱
- D. 以上全部
-
“天下无人鉴诗句”中,诗人感到怎样的情绪?
- A. 孤独
- B. 失落
- C. 无奈
- D. 以上全部
答案:
- D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赠岑郎中》都表达了对故乡与过往的思念,但《静夜思》更突出夜晚孤独的情感,而《赠岑郎中》则强调了对文学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这些材料能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