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闻笛(一作李益诗)
原文展示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
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
白话文翻译
夜深人静,我思念家乡的心情愈发强烈,笛声清脆却更加悲伤。
愁苦的人不愿去倾听,可悲伤的旋律却自然而然地飘到了我的枕前。
风起时,边塞的云彩被吹散,夜深时,月亮透过关口升起。
黎明将至,我独自感到惆怅,庭院中梅花已经凋零尽了。
注释
- 入夜:夜晚来临。
- 思归:思念归家。
- 切:深切,强烈。
- 愁人:愁苦的人。
- 自到:自然地来到。
- 枕前:枕边,指睡觉时的地方。
- 风起:风开始吹起。
- 塞云:边塞的云,指北方边境的云彩。
- 关月:关口的月亮,指在边关看到的月亮。
- 平明:天亮。
- 惆怅:感到忧伤和失落。
- 飞尽:飘落完毕。
- 一庭梅:一个庭院里的梅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戎昱,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作多以边塞为题材,情感真挚,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边疆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闻笛》创作于戎昱身处边疆的时期,身在异乡的他常常怀念故乡,笛声成为他思乡情绪的寄托。诗中描绘的景象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深刻反映了士兵在边关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闻笛》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入夜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两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直接点明了主题,笛声的清脆与哀伤在夜中交织,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乡愁。接下来的“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则展现了愁苦人的无奈,笛声虽令人心烦意乱,却又无法逃避。
“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象,风起云断,暗示着边境的孤寂与荒凉,而关口的月亮则象征着思乡的情感,既美丽又让人心生惆怅。最后两句“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黎明的到来并没有带走诗人的愁绪,反而让他更加孤独,庭院中的梅花已经凋零,暗示了诗人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落。
整首诗通过音声、景象与情感的结合,不仅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折射出边疆生活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夜思归切:夜晚降临,思念故乡的情感愈发强烈。
- 笛声清更哀:笛声清脆且带着悲凉的情感。
- 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愁苦的人虽然不愿意去听这哀伤的笛声,但它却自然地飘到他身边。
- 风起塞云断:风起时,边塞的云彩被吹散,展现出一种空旷和孤独。
- 夜深关月开:夜深时,关口的月亮升起,象征着思乡情绪的强烈。
- 平明独惆怅:天亮时,诗人依然感到孤独和惆怅。
- 飞尽一庭梅:庭院中的梅花已经凋零,暗示着失去和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笛声比作愁苦的象征,传达出诗人深切的思乡情。
- 拟人:笛声带有情感,似乎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表现了在边塞生活的士人的愁苦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 笛声:象征思乡之情,带有哀伤的情绪。
- 风与云:代表边塞的孤寂与自然的变幻。
- 月亮:象征思念和孤独,照亮了诗人的内心。
- 梅花:象征美好与失去,代表过往的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愁人不愿听”的意思是什么? A. 愁苦的人很快乐
B. 愁苦的人不想听笛声
C. 愁苦的人非常喜欢笛声 -
“飞尽一庭梅”中的“梅”象征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失去的美好事物
C. 诗人的快乐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思考
B. 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则通过月亮引发思乡,形式与情感上与《闻笛》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