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寿安山阴馆闻泉》
时间: 2024-09-19 21:39: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寿安山阴馆闻泉 崔橹 〔唐代〕 一支清急万山来,穿竹喧飞破石苔。梦在故乡临欲到,声闻孤枕却惊回。多愁鬓发余甘老,有限年光尔莫催。缘忆旧游相似处,月明山响子陵台。
白话文翻译: 一股清澈而急促的泉水从万山之中奔涌而来,穿过竹林,发出喧闹的声音,打破了石上的苔藓。梦中我即将回到故乡,却被孤枕上的泉水声惊醒。我虽多愁善感,但鬓发已白,甘愿老去,有限的光阴啊,你不要催促我。因为回忆起旧时的游历,那月光下的山谷回响,正是子陵台的景象。
注释:
- 清急:清澈而急促。
- 穿竹喧飞:泉水穿过竹林,发出喧闹的声音。
- 破石苔:打破了石上的苔藓。
- 梦在故乡:梦中即将回到故乡。
- 声闻孤枕:被孤枕上的泉水声惊醒。
- 多愁鬓发:多愁善感,鬓发已白。
- 余甘老:甘愿老去。
- 有限年光:有限的光阴。
- 尔莫催:你不要催促我。
- 缘忆旧游:因为回忆起旧时的游历。
- 子陵台: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桐庐县,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钓鱼处。
诗词背景: 崔橹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寿安山阴馆夜宿时,听到泉水声而引发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泉水的声音和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诗中“一支清急万山来”描绘了泉水的源头和奔涌之势,而“穿竹喧飞破石苔”则进一步以动衬静,增强了泉水的生动感。后两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渴望。结尾处提到“子陵台”,不仅是对旧游的回忆,也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一支清急万山来”,以“清急”形容泉水,展现了泉水的清澈和急促,而“万山来”则暗示了泉水的源头深远。
- 次句“穿竹喧飞破石苔”,通过“穿竹喧飞”描绘了泉水穿过竹林的喧闹声,而“破石苔”则表现了泉水的力量和自然的生机。
- 第三句“梦在故乡临欲到”,表达了诗人在梦中即将回到故乡的渴望。
- 第四句“声闻孤枕却惊回”,通过“声闻孤枕”表达了诗人被泉水声惊醒的孤寂感。
- 第五句“多愁鬓发余甘老”,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老去的接受。
- 第六句“有限年光尔莫催”,以“有限年光”表达了对光阴有限的感慨,而“尔莫催”则是对时光的无奈呼唤。
- 结尾两句“缘忆旧游相似处,月明山响子陵台”,通过对旧游的回忆,将诗人的思绪引向了历史和远方。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支清急万山来”中的“清急”比喻泉水的特性。
- 拟人:如“有限年光尔莫催”中的“尔莫催”赋予时光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多愁鬓发余甘老,有限年光尔莫催”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泉水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清急:形容泉水的清澈和急促。
- 穿竹喧飞:描绘泉水穿过竹林的喧闹声。
- 破石苔:表现泉水的力量和自然的生机。
- 梦在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渴望。
- 声闻孤枕:表达孤寂感。
- 多愁鬓发: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有限年光:表达对光阴有限的感慨。
- 子陵台:增添历史厚重感。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穿竹喧飞破石苔”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泉水穿过竹林的喧闹声 B. 泉水打破石上的苔藓 C. 泉水在竹林中静静流淌 D. 泉水在石上静静流淌
- 诗中“梦在故乡临欲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现实的无奈 D. 对过去的怀念
- 诗中“有限年光尔莫催”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B. 对老去的接受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诗词对比:
- 崔橹的《宿寿安山阴馆闻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色,但崔橹的诗更多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崔橹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崔橹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