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伊丽水,西流不奈何。
驱车临断岸,落木起层波。
远影群鸥没,寒声独雁过。
河梁终古意,击剑一长歌。
白话文翻译
伊丽河绵延万里,向西流淌,无可奈何。
驾车来到断岸边,落叶激起层层波浪。
远处的群鸥渐渐消失,寒空中一只孤雁飞过。
河上的桥梁承载着古老的情感,我击剑高歌一曲。
注释
- 伊丽水:指伊丽河,位于新疆西部。
- 西流不奈何:形容河流向西流淌,无法改变。
- 断岸:陡峭的河岸。
- 落木:落叶。
- 层波:层层波浪。
- 远影群鸥没:远处的鸥鸟消失在视野中。
- 寒声独雁过:寒冷的天空中一只孤雁飞过。
- 河梁:河上的桥梁。
- 终古意:永恒的情感。
- 击剑一长歌:边击剑边高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廷桢(1776-1846),清代诗人,字子厚,号梅崖,江西南昌人。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尤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伊丽河畔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边疆风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伊丽河为背景,通过描绘河水的流向、断岸的景象、落叶的波浪、远去的鸥鸟和孤雁的寒声,构建了一幅边疆的秋日图景。诗中“西流不奈何”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含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后两句“河梁终古意,击剑一长歌”,则抒发了作者在边疆的豪情壮志,通过击剑长歌来表达内心的激荡和对古老情感的追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作者对边疆风光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伊丽水,西流不奈何: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景象,伊丽河绵延万里,向西流淌,无法改变,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
- 驱车临断岸,落木起层波:描绘驾车来到断岸边的景象,落叶激起层层波浪,生动展现了秋日的萧瑟。
- 远影群鸥没,寒声独雁过:通过远去的鸥鸟和孤雁的寒声,进一步加深了秋日的寂寥和孤独感。
- 河梁终古意,击剑一长歌:结尾抒发豪情,河上的桥梁承载着古老的情感,作者击剑高歌,表达了对古老情感的追忆和对边疆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拟人:“西流不奈何”将河流拟人化,赋予其无奈的情感。
- 对仗:“远影群鸥没,寒声独雁过”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伊丽河畔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边疆风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抒发了对古老情感的追忆和对边疆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伊丽水:象征边疆的自然风光。
- 断岸:象征人生的险峻和不可预知。
- 落木:象征秋日的萧瑟和生命的凋零。
- 群鸥:象征远去的希望和梦想。
- 独雁:象征孤独和漂泊。
- 河梁:象征古老的情感和历史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流不奈何”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喜悦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A -
诗中“河梁终古意”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古老情感的追忆
C. 对现实的失望
D. 对自然的敬畏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疆风光,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邓廷桢《伊丽河上》:两首诗都描绘了边疆风光,但王之涣的诗更多表达了对人生高远的追求,而邓廷桢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古老情感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选》:收录了邓廷桢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描绘边疆风光的诗作,可以与邓廷桢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