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

时间: 2025-01-01 14:22:01

枕珊瑚,床玳瑁。

悬蛤初收,帐底容难照。

忘却流苏能转掉。

漫揭轻罗,傍动银钩了。

响原轻,声渐俏。

睡熟鹦哥,定不惊他觉。

和月和云和被抱。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
作者: 董以宁 〔明代〕

枕珊瑚,床玳瑁。
悬蛤初收,帐底容难照。
忘却流苏能转掉。
漫揭轻罗,傍动银钩了。
响原轻,声渐俏。
睡熟鹦哥,定不惊他觉。
和月和云和被抱。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

白话文翻译

枕着珊瑚,床上铺着玳瑁。
初收的蛤蜊,帐底的光芒难以映照。
忘记了流苏能够转动的事。
随意揭开轻薄的罗帕,轻轻碰动银钩。
声音轻柔,渐渐欢快。
睡得沉沉的鹦鹉,肯定不会惊醒他。
月光、云彩、被褥一起拥抱。
一夜春风,散去多少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枕珊瑚:用珊瑚做的枕头,象征奢华与美丽。
  • 床玳瑁:指用玳瑁制成的床,显示出高贵与珍稀。
  • 悬蛤:指悬挂的蛤蜊,可能是形容一种装饰或气氛。
  • 轻罗:轻薄的罗帕,给人柔软轻盈的感觉。
  • 银钩:可能是指帷帐的钩子,形象地描绘了轻柔的触动。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夜的温柔情景,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以宁,明代女诗人,擅长词曲,其作品多描写生活和情感,具有细腻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体验,尤其是对春夜的柔美与内心愁苦的释怀。

诗歌鉴赏

此首《苏幕遮•帐畔听流苏响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夜的温馨画面,诗人在帐畔安静地听着流苏的响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开头两句“枕珊瑚,床玳瑁”,不仅展示了高雅的生活品位,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富足。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帐底光线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淡淡感慨。流苏的轻轻摆动,像是在诉说着细腻的情感,让人忘却烦忧。随着“响原轻,声渐俏”的变化,诗人描绘出一种由静转动、由动转静的美妙,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最后两句“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春风象征着希望与温暖,仿佛将所有的烦恼都随之驱散。全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愁苦的释然,深刻体现了明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枕珊瑚,床玳瑁:奢华的生活背景,营造出高贵的情景。
  2. 悬蛤初收,帐底容难照:细致描写帐子下的光影,反映出内心的迷茫。
  3. 忘却流苏能转掉:轻松的心态,表现出对生活琐事的放下。
  4. 漫揭轻罗,傍动银钩了:意象生动,传达出轻柔与美好的触感。
  5. 响原轻,声渐俏:声音的变化象征着情绪的起伏。
  6. 睡熟鹦哥,定不惊他觉: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春夜图景。
  7. 和月和云和被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8.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象征希望,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细节与情感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流苏的响声如同在诉说,赋予无生命物体以情感。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使得文字更加和谐、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春夜里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情感的释然,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珊瑚:象征华贵与美丽。
  • 玳瑁:代表珍贵与奢华。
  • 流苏:象征柔情与细腻。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枕珊瑚”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A. 贫困
    B. 奢华
    C. 简朴
    D. 忧愁

  2. 诗人通过“流苏”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迷茫
    D. 冷漠

  3. “一夜春风,散尽愁多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希望
    C. 无奈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春夜的情景,但更倾向于内心的失落与思念,而董以宁的《苏幕遮》则呈现出一种洒脱与释然的态度。两首诗虽都反映了女性的情感,但情绪基调却相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明代诗词选》
  2. 《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
  3. 《词的魅力:古典词人作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