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三良》
时间: 2025-01-01 14:32: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三良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三位良臣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束带后,明亮的时光令人神清气爽,回眸之间流露出光辉。一心只想着为国家尽力,四方都在赞美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忠诚和恩义如同霜雪般洁白。生前与君王同体,死后却不分离。身躯虽被埋葬在幽暗之地,心中却充满着壮志豪情。殉死并非礼法所容,而他们的良行更是不可忽视。国家的霸业因腐败而不振,晋楚之间的更替更是显得混乱。疾病与命运使得局势动荡,魏氏的言辞却有其道理。从邪道陷害父亲,我欲为他讨回公道。
注释
- 束带:指的是古代士人装束,表示一种身份和地位。
- 明后:明亮的时光,暗指大明之时。
- 顾盼:回望,形容眼神流露出的精神状态。
- 陈力:指的是为国效力,展现力量。
- 鼎列:古代用鼎做的食器,象征权势和地位。
- 款款效忠信:形容忠诚而温和的态度。
- 恩义皎如霜:恩情和义气如同清霜般明亮。
- 生时亮同体:生前与君主心意相通。
- 壮躯闭幽隧:形容死后埋葬于阴暗之地。
- 猛志填黄肠:形容志向豪情充满内心。
- 殉死礼所非:殉道并非礼法所允许。
- 霸基弊不振:霸权的基础因腐败而不振。
- 魏氏言有章:魏氏家族的言辞有其章法和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风格清新隽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强调写实与抒情的结合。柳宗元在政治上有着复杂的经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遭贬,后期生活在边陲地区,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
诗作的背景反映了柳宗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忠臣良将的赞美,可能是在他经历政治失意后,借以表达对忠诚和正义的向往与追求。在此背景下,诗中提到的三良正是他心中理想化的忠臣形象。
诗歌鉴赏
《咏三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忠臣的赞美,也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国家的动荡与腐败。诗中描写的三位良臣,代表了理想中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他们在生时为国效力,死后也不离不弃,体现了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柳宗元以“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来强调忠臣的精神,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忠诚。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则将视角转向国家的现状,批评霸权的腐败与混乱。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使得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得以展现。柳宗元在诗中展示了他对忠诚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束带值明后:描绘人物在明亮的时光中,显得精神焕发。
- 顾盼流辉光:回眸之间,神采飞扬,展现出人物的风采。
- 一心在陈力:突出良臣的忠诚,表明他们为国尽力的决心。
- 鼎列夸四方:形象地表达他们的威名远扬,受到四方的赞誉。
- 款款效忠信:展示良臣对国家的温和而坚定的忠诚。
- 恩义皎如霜:用清霜比喻恩义的纯洁与明亮。
- 生时亮同体:生前忠诚的表现。
- 死没宁分张:死后也不分离,强调忠诚的永恒。
- 壮躯闭幽隧:形容死后埋葬,身体虽在幽暗之处。
- 猛志填黄肠:内心的豪情与壮志充满。
- 殉死礼所非:指出殉道并非古代礼法允许。
- 况乃用其良:强调良臣的价值与存在意义。
- 霸基弊不振:批评国家的腐败现象。
- 晋楚更张皇:指出晋楚之间的动荡与更替。
- 疾病命固乱:说明命运与疾病使国家动荡不安。
- 魏氏言有章:魏氏的言辞有其道理。
- 从邪陷厥父:反映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
- 吾欲讨彼狂:表明诗人对不公现象的愤慨与反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恩义皎如霜”,通过比喻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猛志填黄肠”,强调忠臣的豪情壮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忠臣的赞美和对国家现状的批判。通过描写忠臣的精神,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激发人们对忠诚与正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辉:象征忠诚与希望。
- 霜:象征纯洁与恩义。
- 黄肠:象征内心的壮志与豪情。
- 幽隧:象征死亡与埋藏。
这些意象反映了唐代诗歌中对忠诚、牺牲、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社会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三位良臣是指? A. 陈力
B. 晋楚
C. 魏氏
D. 三良 -
填空题:诗中“恩义皎如__”形容良臣的纯洁情感。
-
判断题:柳宗元在这首诗中赞美的是国家的腐败现象。
(对/错)
答案
- D 2.霜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 by 范仲淹:同样表现了对忠诚与理想的追求。
- 《赤壁赋》 by 苏轼: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柳宗元的《咏三良》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两者均强调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但前者更侧重于忠臣情怀,后者则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集》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