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白话文翻译:
这条溪流蜿蜒曲折,延绵千里,不知哀伤的猿猴在哪里叫唤。
孤独的臣子眼泪已流尽,只能虚假地发出断肠的哀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路:溪水流淌的道路。
- 千里曲:形容溪流的曲折延绵。
- 哀猿:指悲哀的猿猴。
- 孤臣:指孤独的臣子,常用于表达对失去权力者的哀痛。
- 泪已尽:形容悲伤到极点,眼泪已经流完。
- 虚作断肠声:形容虽然心中悲痛,但表面上发出的声音只是虚假的。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孤臣”可联系到历史上的忠臣,如屈原、贾谊等,他们在失去政治地位后,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助。此外,猿鸣在古典诗词中常用以象征离愁别绪,增强悲凉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号柳河。与王勃、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以诗、文、论著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因政治失意,心中怀有深沉的忧伤和思乡之情。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国事的关心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入黄溪闻猿》以“溪路千里曲”开篇,描绘出自然景观的幽美与蜿蜒,随之而来的是猿猴的哀鸣,给人以孤寂的感觉。诗中通过“孤臣泪已尽”的感慨,表达了柳宗元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悲痛,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有理想但遭遇挫折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内心世界。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自然之美与个人的悲伤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最后一句“虚作断肠声”则是对痛苦的无奈嘲讽,表现了他在困境面前的坚强与不屈。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国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路千里曲”:描绘出漫长而曲折的溪流,暗示生活的复杂与艰辛。
- “哀猿何处鸣”:引出猿鸣的哀怨,象征着离别与孤独,增加了诗歌的悲情氛围。
- “孤臣泪已尽”:表明诗人已无泪可流,感情的极度悲痛与失落。
- “虚作断肠声”:采用夸张的手法,表面上发出悲伤的声音,实际上内心的痛苦更加深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猿鸣比作心中的哀伤,形象生动。
- 拟人:哀猿仿佛有了情感,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互交织。
- 对仗:前两句的“溪路”和“哀猿”相对,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展示了柳宗元对政治失意的痛苦与对故国的思念,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臣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流:象征人生的曲折与艰辛。
- 猿鸣:代表离愁别绪,表达孤独感。
- 孤臣:象征忠臣的无奈与悲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孤臣”指的是: A. 忠诚的臣子
B. 富有的商人
C. 学者
D. 战士 -
诗中“虚作断肠声”中的“虚”字意指: A. 真正的
B. 表面的
C. 有意义的
D. 重要的 -
诗作者柳宗元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柳宗元与王维的作品都关注自然,但柳宗元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常常将自然景观与哲理结合,更显悠然自得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