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作》

时间: 2025-01-01 15:01:59

俗遇腊辰持药献,吏逢衙日隔花参。

耆宿因来问封部,竹篱西畔是云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嘉州作 杨徽之 〔唐代〕

俗遇腊辰持药献, 吏逢衙日隔花参。 耆宿因来问封部, 竹篱西畔是云南。

白话文翻译:

在民间习俗中,到了腊月时节,人们会手持药材作为礼物献上; 官员们在衙门的日子里,隔着花丛相互参拜。 老者们因为某些原因来到这里询问封地的情况, 竹篱笆的西边,就是云南地区。

注释:

  • 腊辰:指农历腊月,即农历十二月。
  • 持药献:古代习俗,腊月时人们会献上药材,祈求健康。
  • 衙日:官员办公的日子。
  • 隔花参:隔着花丛相互参拜,形容官员间的礼仪。
  • 耆宿:指年老有德之人。
  • 封部:指封地,即封建时代分封给诸侯或官员的土地。
  • 竹篱西畔:竹篱笆的西边。
  • 云南:中国西南的一个省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徽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他的诗作多涉及日常生活和社会风俗,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嘉州(今四川乐山)的地方风俗和官员的生活状态,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腊月时节的民间习俗和官员的日常活动,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生活面貌。诗中“俗遇腊辰持药献”一句,反映了民间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习俗的遵循。而“吏逢衙日隔花参”则描绘了官员间的礼仪和官场的氛围。后两句通过老者询问封地的情况和竹篱西畔的地理位置,暗示了嘉州与云南的接壤,以及地方行政的复杂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俗遇腊辰持药献”:这句诗描绘了腊月时节的民间习俗,人们手持药材作为礼物献上,体现了对健康的祈求和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2. “吏逢衙日隔花参”:这句诗通过官员们在衙门的日子里隔着花丛相互参拜的场景,展现了官场的礼仪和氛围。
  3. “耆宿因来问封部”:这句诗中的老者因为某些原因来到这里询问封地的情况,反映了地方行政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封地的关注。
  4. “竹篱西畔是云南”:这句诗通过竹篱笆的西边是云南的描述,暗示了嘉州与云南的接壤,以及地理上的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隔花参”通过花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官员间的礼仪。
  • 对仗:诗中“俗遇腊辰持药献,吏逢衙日隔花参”两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腊月时节的民间习俗和官员日常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俗和官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礼仪的重视,以及地方行政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 腊辰:象征着岁末年初,人们祈求健康和平安的时刻。
  • 药:象征着健康和治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
  • 花:象征着美好和礼仪,展现了官场的氛围。
  • 竹篱:象征着边界和隔离,暗示了地理上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腊辰”指的是什么时间? A. 农历一月 B. 农历十二月 C. 农历六月 D. 农历七月

  2. “吏逢衙日隔花参”中的“隔花参”是什么意思? A. 隔着花丛相互参拜 B. 隔着花丛交谈 C. 隔着花丛观察 D. 隔着花丛行走

  3. 诗中提到的“云南”位于哪个方向? A. 东边 B. 西边 C. 南边 D. 北边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战乱中的社会现实。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景色,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杨徽之的《嘉州作》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但《嘉州作》更侧重于地方风俗和官员的生活状态,而《春望》则更侧重于战乱中的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唐代所有诗人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唐代诗歌的特色和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