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汪守宗博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09: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汪守宗博二首
虽则凝香无几日,
攽条下教得民和。
迎来境内风谣美,
仙去城中巷哭多。
应似柳侯驱疠鬼,
又疑包老作阎罗。
眼看青史常如此,
命制于天可奈何。
白话文翻译
尽管香气凝聚的时间不多,
但在春风中教化百姓使其和谐。
迎来了境内的风调雨顺,
却在城中巷里传来哭声频多。
想必像柳宗元驱赶瘟疫的鬼怪,
又怀疑包公像阎罗王一样。
眼看青史总是如此,
命运的安排在天,我们又能如何呢?
注释
- 凝香:指花香或香气,常用以形容美好的事物。
- 攽条:指春天的柳条,象征生命与和谐。
- 风谣:指民间流传的歌谣,描绘美好景象。
- 仙去:指仙人或德高望重的人去世,暗指汪守宗的去世。
- 柳侯:指柳宗元,古代文学家,因其文学与政绩而被喻为驱鬼的典范。
- 包老:指包拯,古代著名清官,被视为公正之象征。
- 青史:指历史,青史常指美好的历史记录。
- 命制于天:命运由天命所决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伯华,号天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以抒怀和时事为题材,具有强烈的个性与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反映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是为悼念汪守宗而作,表达了对其去世的悲痛,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汪守宗为人和善,重视民生,其去世令作者感到深深的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汪守宗的悼念,展现了刘克庄对社会与历史的思考。诗中开篇以“虽则凝香无几日”引入,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紧接着以春风和民和相结合,表现出汪守宗生前的努力与成就。接下来的“迎来境内风谣美,仙去城中巷哭多”则是对其去世后社会的反应,展现出人们对其的怀念与哀痛。
“应似柳侯驱疠鬼,又疑包老作阎罗”,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将汪守宗的品德与柳宗元、包拯相提并论,强调其清白与为民之志。最后两句“眼看青史常如此,命制于天可奈何”则是对历史与命运的无奈感叹,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亦引发了对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出刘克庄的诗歌艺术魅力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虽则凝香无几日”:即便香气凝聚的时间不长,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 “攽条下教得民和”:春天的柳条在教化百姓,象征着和谐的社会。
- “迎来境内风谣美”:描绘了地方风调雨顺的美好局面。
- “仙去城中巷哭多”:汪守宗的去世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哀悼。
- “应似柳侯驱疠鬼”:比喻汪守宗的清白与正直,像柳宗元一样清理社会的邪气。
- “又疑包老作阎罗”:想象汪守宗的公正与包拯的形象相似,充满敬意。
- “眼看青史常如此”:历史总是如此变化无常。
- “命制于天可奈何”:对命运的无奈感叹,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汪守宗比作柳宗元与包拯,强调其品德。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排比:通过句子结构的重复,增加了情感的层次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汪守宗的悼念,反映了历史的无常与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对社会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对正直人物的敬仰。
意象分析
- 香:象征美好与短暂。
- 柳条:象征生命与和谐。
- 风谣: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传承。
- 仙:象征高尚与品德。
- 鬼:象征邪恶与病痛。
- 阎罗:象征公正与审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是为谁而作的?
- A. 汪守宗
- B. 柳宗元
- C. 包拯
- D. 刘克庄
-
“应似柳侯驱疠鬼”的“柳侯”指的是:
- A. 柳宗元
- B. 柳树
- C. 柳枝
- D. 柳叶
-
诗中提到的“包老”代表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包拯
- B. 包子
- C. 包公
- D. 包子铺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悼念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虽然背景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社会局势的关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刘克庄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