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溪草堂六言二首
作者:刘克庄
素隐非君子志,
独乐岂贤者心。
邀陶陆投莲社,
放山王入竹林。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隐居并不是君子所志向的事情,独自快乐又怎能算得上是贤者的心思呢?邀请陶渊明和陆游一起加入到莲花社中,放山王则是在竹林中游玩。
注释
字词注释:
- 素隐:清淡的隐居生活。
- 非:不是。
- 君子:古代指品德高尚的人。
- 志:志向。
- 独乐:独自享乐。
- 岂:怎能。
- 贤者:有德行的人。
- 邀:邀请。
- 陶陆:指陶渊明与陆游。
- 莲社:以莲为主题的社团。
- 放:让。
- 山王:山中的王者,象征自由自在的态度。
- 竹林:指竹子生长的地方,常与隐逸生活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闻名,代表了追求自然与内心平静的理想。
- 陆游:宋代诗人,著名的爱国志士,写有大量反映爱国情怀的诗作。
- 莲社:诗中暗指一种文人雅集,莲花象征高洁的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景山,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刘克庄身处乱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开篇即以“素隐非君子志”引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评价,似乎隐居并不被他视为高尚的志向。而“独乐岂贤者心”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表明诗人认为独自享乐并非真正的智慧之举。这种对隐逸的反思,透出一种对人生态度的批判与自省。
随后,诗人转向对友人的邀请,提到陶渊明与陆游,象征着追求理想生活的文人精神。通过“邀陶陆投莲社”,可以看出诗人希望与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分享理想的生活。这一转折,体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理想共同体的渴望。
最后一句“放山王入竹林”,既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的赞美,蕴含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个诗作在对隐逸与交友的思考中,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素隐非君子志:隐居生活不是君子所追求的志向。
- 独乐岂贤者心:独自享乐的思想怎么能算得上是贤者的心思呢?
- 邀陶陆投莲社:邀请陶渊明与陆游加入我的莲花社团。
- 放山王入竹林:让山中的王者在竹林中自由玩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的句子结构工整,具有对仗的美感。
- 比喻:将陶渊明和陆游比作理想主义者,隐喻追求高洁的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与交友展开,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个体的反思与批判。诗人在隐居与交友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对内心宁静与友情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素隐:清淡的隐居,象征一种回归自然的理想。
- 莲社:象征高洁与理想的社交圈。
- 竹林:象征宁静与自然的环境,体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隐居生活在诗中被如何评价?
A. 称赞
B. 批判
C. 无所谓
D. 赞美 -
诗中提到的“陶陆”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A. 李白与杜甫
B. 白居易与王维
C. 陶渊明与陆游
D. 苏轼与辛弃疾 -
“放山王入竹林”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自由的向往
B. 对权力的追求
C. 对孤独的反思
D. 对世俗的厌倦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陆游的《游山西村》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克庄的隐逸思想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二者都表现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刘克庄更加入世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直接地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