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遇谷口道士》 作者: 司空曙
一见林中客,闲知州县劳。
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
自说名因石,谁逢手种桃。
丹经倘相授,何用恋青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第一次见到林中的那位客人,便知道他是闲游于州县之间的忙碌之人。白云在秋色的映衬下显得遥远,苍翠的山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高耸。他自称是因为一块石头而得名,谁在偶然中种下了桃树。若是能将道家的经典传授给我,又何必留恋那青色的道袍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闲知:意为闲游而知晓。
- 州县:指地方行政区划,寓意忙碌的生活。
- 名因石:自称因石头而得名,石可理解为坚韧或有特殊意义的物体。
- 手种桃:比喻偶然的机缘。
- 丹经:指道教的经典,通常是修炼的法门。
典故解析:
- 青袍:道士的服装,象征道教的身份和地位。诗中提到的青袍,暗示了对名利和世俗身份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长,号云溪,出生于今江苏,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闻名,擅长写景抒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遇谷口道士》写于他游历山水时,对道教文化的探求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道士的闲适生活,诗人通过与道士的偶然相遇,表达了自己对道家哲学的向往。前两句通过描绘林中客人,表现出对生活的深思,尤其是对州县繁忙生活的反思。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用白云和苍岭的意象,渲染出一种秋天的孤寂与高远,使得道士的形象更加清晰。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内心对道教经典的渴求,同时流露出对世俗身份的淡然。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内心对自然与道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见林中客:初次看到这个在林中游荡的人,暗示了偶然的相遇。
- 闲知州县劳:一眼便看出他与世俗的联系,表明人们普遍的忙碌状态。
- 白云秋色远:远方的白云和秋天的色彩,营造一种幽远的意境。
- 苍岭夕阳高:高耸的青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壮丽。
- 自说名因石:道士自称因一块石头而得名,暗示他与自然的关系。
- 谁逢手种桃:种桃象征着机缘,表明偶然与选择的关系。
- 丹经倘相授:希望能得到道教经典的传授,体现出对道教的追求。
- 何用恋青袍:对道教身份的超脱,表明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云”、“苍岭”比喻人生的高远与超脱。
- 对仗:如“白云秋色远,苍岭夕阳高”,平衡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表达对道士生活的向往与世俗生活的淡泊,体现出诗人对道教哲学的理解与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中客:象征着道士的闲适与自在。
- 白云、秋色:象征着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 苍岭:象征着坚定与不屈的精神。
- 桃:象征着机缘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袍”象征什么? a) 世俗身份
b) 道士身份
c) 诗人身份
d) 乡村生活 -
诗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a) 忧国忧民
b) 对名利的追求
c) 对道教哲学的向往
d)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答案:
- b) 道士身份
- c) 对道教哲学的向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本诗在自然描写与闲适生活中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司空曙则更注重于与道士的对话与内心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