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衡岳隐禅师》

时间: 2025-01-04 07:21:50

拥褐安居南岳头,白云高寺见衡州。

石窗湖水摇寒月,

枫树猿声报夜秋。

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

垂垂身老将传法,因下人间遂北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衡岳隐禅师
——司空曙

拥褐安居南岳头,
白云高寺见衡州。
石窗湖水摇寒月,
枫树猿声报夜秋。
讲席旧逢山鸟至,
梵经初向竺僧求。
垂垂身老将传法,
因下人间遂北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隐居在南岳的禅师的生活。诗人描述他穿着粗布衣服,安静地生活在山顶,白云环绕着高耸的寺庙,远处可以看到衡州。石窗外,湖水在寒月下摇曳,枫树的猿声在秋夜中回荡。讲坛上,曾经有山鸟来访,初次向禅僧请教梵经。如今,他已经年老,将要传授佛法,因此决定下山游历北方。

注释:

  • 拥褐:穿着粗布衣服,表示简朴的生活。
  • 南岳:指南岳衡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 衡州:衡州是衡山下的一个地方,古时为衡州。
  • 石窗:石制的窗户,表现出隐居的环境。
  • 寒月:寒冷的月光,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猿声:猿猴的叫声,常见于山林,象征孤寂。
  • 讲席:讲授佛法的座位。
  • 竺僧:指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僧侣。
  • 传法:传授佛教的教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唐代诗人,字子良,号敬之,生于盛唐时期,后期因政治原因避世,隐居山林,专心创作。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生活期间,表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师的敬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关注和对隐逸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赠衡岳隐禅师》是一首赞美隐士生活的诗,通过对南岳隐禅师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禅宗智慧的敬仰。开篇“拥褐安居南岳头”,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禅师的朴素生活,突显了他与世无争的态度。在“白云高寺见衡州”中,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接下来的“石窗湖水摇寒月”则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禅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思的状态。之后的“枫树猿声报夜秋”,通过猿声和枫树的意象,暗示了秋天的到来,传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几句“垂垂身老将传法,因下人间遂北游”彰显了禅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尽管年事已高,却依然愿意下山传授佛法,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奉献精神。这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人间的责任感在诗中交织,形成了深刻的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拥褐安居南岳头:描绘禅师穿着朴素,安静地生活在南岳顶端。
  2. 白云高寺见衡州:远眺白云环绕的高寺,显示出隐士的清幽环境。
  3. 石窗湖水摇寒月:静谧的夜晚,湖水在月光下波动,增添了寂静感。
  4. 枫树猿声报夜秋:秋天的到来,猿声在寂静的夜里回响。
  5. 讲席旧逢山鸟至:回忆过去,山鸟常来讲坛,象征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6. 梵经初向竺僧求:初次向从印度来的僧侣请教佛经,显示出对智慧的渴求。
  7. 垂垂身老将传法:年老的禅师准备传授佛法,传递智慧。
  8. 因下人间遂北游:决定下山游历北方,体现了对人间的关心与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石窗”、“寒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讲席旧逢山鸟至,梵经初向竺僧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法的尊重,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岳:象征高洁与隐逸。
  • 石窗:暗示静谧与隔绝的生活。
  • 湖水:代表清澈的思想与内心的宁静。
  • 猿声:象征孤独与自然的交响。
  • 枫树:秋天的象征,表现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岳”指的是哪个山?

    • A. 泰山
    • B. 衡山
    • C. 华山
  2. 诗人对隐禅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 A. 奢华
    • B. 朴素
    • C. 忧愁
  3. “垂垂身老将传法”中“传法”指的是什么?

    • A. 传授佛教教义
    • B. 传授道理
    • C. 传授艺术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比较《赠衡岳隐禅师》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司空曙则更多强调了人文情感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司空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