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丛台 茅坤 〔明代〕 一眺丛台上,孤城秋暮时。 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泣露蒐移堞,衔花雀隐枝。 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白话文翻译:
站在丛台上远望,孤城在秋天的傍晚显得格外寂静。 华丽的服饰和言语已经沉寂,芳草却在暗中生长。 露水滴落,仿佛在哭泣,城墙上的堞口似乎在移动。 嘴里衔着花的鸟儿隐匿在树枝间。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的乐曲声,夕阳的余晖洒在眉池上。
注释:
- 眺:远望。
- 孤城:指边远或孤立的城池。
- 绮罗:华丽的服饰。
- 寂:沉寂,无声。
- 芳草:茂盛的草。
- 滋:生长。
- 泣露:露水滴落,形容露水如泪。
- 蒐:古代的一种狩猎活动,此处指城墙上的堞口。
- 移堞:堞口移动,形容城墙的动态。
- 衔花雀:嘴里衔着花的鸟。
- 隐枝:隐匿在树枝间。
- 雍里曲:古代的一种乐曲。
- 落照:夕阳的余晖。
- 眉池:地名,可能指一个池塘或水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浙江绍兴人。他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以散文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的文章。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的傍晚登上丛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孤城、芳草、泣露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繁华落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暮时分的孤城为背景,通过绮罗、芳草、泣露、衔花雀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诗中“绮罗言已寂”一句,既表达了繁华落尽的哀愁,又暗示了时光的无情。而“芳草暗含滋”则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然的生机。后两句通过“泣露”和“衔花雀”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秋暮的孤城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最后,“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一句,以乐曲和夕阳的余晖作为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眺丛台上,孤城秋暮时。”:开篇即点明时间和地点,通过“一眺”的动作,引出孤城在秋暮时的景象。
- “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通过“绮罗”和“芳草”的对比,表达了繁华落尽与自然生机的并存。
- “泣露蒐移堞,衔花雀隐枝。”:“泣露”和“衔花雀”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秋暮的寂静和自然的生机。
- “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以乐曲和夕阳的余晖作为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泣露”将露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比:如“绮罗”与“芳草”的对比,突出了繁华与自然的对比。
- 象征:如“泣露”象征着哀愁,“衔花雀”象征着自然的生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暮孤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繁华落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珍惜。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着孤立和寂静。
- 绮罗:象征着繁华和华丽。
- 芳草:象征着自然和生机。
- 泣露:象征着哀愁和悲伤。
- 衔花雀: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绮罗”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服饰 B. 美丽的花朵 C. 繁华的街道 D. 高大的建筑
-
“泣露蒐移堞”中的“泣露”象征着什么? A. 喜悦 B. 哀愁 C. 清新 D. 宁静
-
诗的最后一句“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中的“雍里曲”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一种乐曲 B. 地名 C. 人名 D. 植物名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以登高望远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楼远望,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豪情。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茅坤的《登丛台》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茅坤的《登丛台》更加注重对孤城和秋暮时分的寂静氛围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茅坤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