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三首 其一 次康伯可贺费清湖初度》
时间: 2025-01-19 21:29: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喜迁莺 三首 其一 次康伯可贺费清湖初度
作者:夏言
凉生秋早。正七夕才过,清湖日晓。
白苎衣轻,青藜杖稳,林下又添一老。
从教岁月优游,休管江湖廊庙。
任傍人说束帛重征,蒲轮再召。
表表。羡龙驹,海鹤精神,屹立如嵩少。
春酒开筵,锦袍归里,增得寿星光耀。
况是功名到手,满眼向平愿了。
但醉来对葛岭天高,鹅峰月小。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凉意早已来临,刚过七夕,清澈的湖水在晨曦中闪耀。
轻盈的白苎衣,稳稳的青藜杖,树林下又添了一位老者。
任凭岁月悠游,不必去管江湖的权势与庙堂的争斗。
让旁人说束帛在重征,我依然可以随心所欲。
表面上羡慕龙驹的英俊,海鹤的洒脱,屹立如嵩山那样高大。
春天的酒席盛大,锦袍归家,增添了寿星的光辉。
更何况功名已然到手,眼前所愿都已实现。
但醉酒之后,面对高耸的葛岭,鹅峰下的明月却显得小得可怜。
注释
- 凉生秋早:凉意生于秋天,指秋天的到来。
-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统节日,象征爱情。
- 白苎衣:一种轻薄的衣料,象征清雅。
- 青藜杖:青色的手杖,象征稳重。
- 岁月优游:岁月悠然自得,形容生活的从容。
- 江湖廊庙:指世俗的权力与名利。
- 束帛:指束缚束缚的衣物,象征世俗的羁绊。
- 龙驹与海鹤:分别象征才俊与高洁的志向。
- 葛岭与鹅峰:指代高山,象征高远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1482-1559),明代诗人,字子昶,号梅溪,浙江人。夏言是明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诗歌多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风格,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费清湖初度之际,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适逢七夕,诗人借此佳节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面临着权力与名利的诱惑,反映了他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清晨的湖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宁静画面,透出诗人内心的淡然与从容。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向往。开头的“凉生秋早”点明了季节的变迁,紧接着通过“白苎衣轻,青藜杖稳”引入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世俗权力和名利的超然态度,强调了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的宁静与从容才是最重要的。他用“任傍人说束帛重征,蒲轮再召”来反击外界的压力,表明自己不愿被世俗牵绊的志向。
最后两句“况是功名到手,满眼向平愿了”则是对人生理想的总结,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感到的满足与自豪。尽管醉酒后面对高山与明月,仍然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淡然,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生秋早:秋天的凉意早已显现。
- 正七夕才过,清湖日晓:刚过七夕,晨曦映照清湖。
- 白苎衣轻,青藜杖稳:身着轻薄衣物,手持稳重的青杖。
- 林下又添一老:树林下又多了一位老者,象征智慧与沉稳。
- 从教岁月优游,休管江湖廊庙:任凭岁月流逝,不必在意权势与名利。
- 任傍人说束帛重征:让旁人去说束缚与征战。
- 蒲轮再召:意指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 表表:隐喻自我展示,彰显个性。
- 羡龙驹,海鹤精神:羡慕有才华的俊杰与高洁的志向。
- 屹立如嵩少:形容高大挺拔,如嵩山般屹立。
- 春酒开筵,锦袍归里:春天的酒席盛大,华服归家。
- 增得寿星光耀:增添了寿星的光辉,象征长寿与荣光。
- 况是功名到手:更何况功名已然取得。
- 满眼向平愿了:眼前所愿皆已实现。
- 但醉来对葛岭天高,鹅峰月小:然而醉酒后,面对高耸的葛岭,月亮显得渺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理想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白苎衣轻,青藜杖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龙驹与海鹤象征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世俗权利的超然态度,展示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凉意:象征季节的变迁,暗示人生的无常。
- 清湖: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诗人内心的安宁。
- 白苎衣与青藜杖:分别象征诗人的高洁与稳重。
- 葛岭与鹅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渺小的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七夕”是什么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情人节
D. 农历七月初七 -
“凉生秋早”中的“凉”指的是什么?
A. 人的情感
B. 季节的变化
C. 自然的景象
D. 生活的压力 -
诗人对世俗权力的态度是?
A. 追求
B. 反感
C. 超然
D. 渴望
答案:
- D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夏言的《喜迁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但夏言更强调对生活的从容与淡泊,而李白则表现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对孤独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夏言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