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冬夕
原文展示:
寒蛩独罢织,湘雁犹能鸣。
月色当窗入,乡心半夜生。
不成高枕梦,复作绕阶行。
回首嗟淹泊,城头北斗横。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蟋蟀已经停止了鸣叫,湘江上的大雁仍然在叫唤。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乡愁在半夜悄然升起。
无法安然入睡,只得在阶前徘徊。
回首望去,感叹自己漂泊不定,城头的北斗星依然高挂。
注释:
- 寒蛩:寒冷的蟋蟀,象征冬天的寒冷和寂静。
- 湘雁:指在湘江一带迁徙的大雁,寓意故乡的思念。
- 月色:月光,象征着清幽和思乡的情感。
- 乡心: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高枕梦:高枕而卧,形容睡得香甜。这里表示无法安睡。
- 淹泊:漂泊,表示身处异乡的无奈和愁苦。
- 北斗:北斗星,象征着方向和归属。
典故解析:
- 湘江:古代诗人常常以湘江作为思乡的象征,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 北斗星:古人常用北斗星指引方向,象征着归宿和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冬季,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寒冷和孤独,因而生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冬夕》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冬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描绘了寒冷的环境,蟋蟀的鸣叫声逐渐消失,反映出冬夜的寂静。而湘江的大雁仍在鸣叫,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接着,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这个孤独的夜晚增添了一丝清辉,也激发了诗人浓厚的乡愁。
“乡心半夜生”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夜深人静时思乡情感的升腾。而“不成高枕梦”则流露出诗人因思乡而无法入睡的苦恼,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最后两句通过“回首嗟淹泊”表达出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城头北斗星的高挂,恰似一种渴望的引导,虽然身在异乡,心中仍然有着对归属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人通过冬夜的场景,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蛩独罢织:寒冷的蟋蟀停止了鸣叫,传达了冬季的寂静。
- 湘雁犹能鸣:湘江的大雁依然在鸣叫,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 月色当窗入: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营造出孤独而清冷的氛围。
- 乡心半夜生:在夜深人静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不成高枕梦:无法安然入睡,显示出思乡的苦恼。
- 复作绕阶行:只能在阶前徘徊,表现出内心的焦虑。
- 回首嗟淹泊:回首叹息自己的漂泊生活,感到无奈。
- 城头北斗横:北斗星高悬,象征着希望和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寒蛩的鸣叫和湘雁的鸣叫赋予了自然以人性,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寒蛩”与“湘雁”,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中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冬夜时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漂泊而产生的孤独感。通过寒冷的夜晚和月光的映照,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蛩:象征孤独与寂静。
- 湘雁:象征思乡与归属。
- 月色:象征清幽与思绪的升华。
- 北斗:象征希望与方向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蛩”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蟋蟀
- B. 青蛙
- C. 蚊子
-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在什么时刻最为明显?
- A. 白天
- B. 半夜
- C. 黄昏
-
“回首嗟淹泊”中的“淹泊”意指:
- A. 归乡
- B. 漂泊
- C. 安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张籍的《冬夕》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思乡情,但张籍更侧重于冬夜的孤独,杜甫则通过月夜的寂静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