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五 曹操》

时间: 2025-01-01 13:19:34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刘备孙权岂可忘,南来举趾遽扬扬。
刘琮脱用王威计,送死何须到武昌。

白话文翻译:

刘备和孙权的恩怨,怎能轻易忘却?
他们从南方来,气焰汹汹,扬名立万。
刘琮使用了王威的计谋,
送死又何必跑到武昌去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难道,表反问。
  • :忘记,遗忘。
  • 举趾:抬起脚趾,形容骄傲或自得的样子。
  • :急速,迅速。
  • 脱用:借用,使用。
  • 送死:自找死路,形容无谓的牺牲。
  • 武昌: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重镇。

典故解析:

  • 刘备和孙权: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君主,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对抗。
  • 王威计:指的是王威的计谋,这里可能是指借助外力或策略来达成目的。
  • 武昌: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战争,是刘备和孙权争夺的重要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为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古诗,诗风多样,常以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饱含历史的沉重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朝代更替,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反映出对权力、战争和人性的思索,寄托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咏史 其五》的主题在于历史的教训和对权力斗争的反思。开头两句提到刘备和孙权,表明了历史人物间的恩怨与纷争,显示出历史的复杂性。诗中“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了南方势力的崛起,带有一种自得和骄傲的气息,表现出对权力膨胀后的狂妄态度。

接下来的句子转向刘琮,提到其“脱用王威计”,暗示了刘琮在权力斗争中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然而,最后一句“送死何须到武昌”则带有一种讽刺和绝望的情绪,暗示了在权力游戏中,许多人的牺牲都是无谓的,甚至是自找死路。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深刻反映了权力的无情和历史的教训。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刘备孙权岂可忘:提到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人物,开启对历史的回顾。
  2. 南来举趾遽扬扬:描绘南方势力的气焰,表现出他们的自信与骄傲。
  3. 刘琮脱用王威计:指出刘琮在权力斗争中借助他人之计,显示出他对权力的依赖。
  4. 送死何须到武昌:质疑刘琮的选择,表达出对无谓牺牲的无奈和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句子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岂可忘”引发读者思考历史的沉重。
  • 讽刺:末句通过质疑,展现出对战局和人生选择的无奈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三国历史人物的回顾,探讨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无谓牺牲的批判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刘备、孙权:代表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象征着权力斗争的两大阵营。
  • 武昌:作为历史的重镇,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性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位重要人物是谁?
    a) 曹操和王威
    b) 刘备和孙权
    c) 刘琮和武昌

  2. 诗中提到“送死何须到武昌”反映了什么情感?
    a) 自豪感
    b) 无奈与批判
    c) 欢喜

答案:

  1. b) 刘备和孙权
  2. b) 无奈与批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曹操
  •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元干

诗词对比:

  • 《短歌行》:同样反映了历史人物的豪情与壮志,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英勇。
  •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展现出更广泛的历史视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三国演义》原著及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