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燕巢军幕
作者: 宋之问
北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故来呈燕颔,报道欲封侯。
白话文翻译:
在北方的关口,我对那翠绿的帷幕感到怜惜,并不是因为厌恶红色的楼台。为了向你们呈现燕子的头颅,我来这里是为了报道封侯的消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关:指北方的关口,通常是军事防线。
- 翠幕:翠绿的帷幕,这里可能指代军营中的帐篷。
- 朱楼:红色的楼台,象征华丽的宫殿。
- 燕颔:燕子头颅,可能暗指某种权位或荣誉。
- 封侯:指封为侯爵,是一种高官的称号。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封侯”典故,常用于古代对士人或军功卓著者的褒奖,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文,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49年,卒年不详。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展现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多次征战,边塞生活艰苦,诗人通过对军营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权力与荣誉的渴望。
诗歌鉴赏:
《燕巢军幕》是一首边塞诗,诗中蕴含了对军旅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权力的向往。诗的前两句“北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军营生活的眷恋。翠幕象征着战士们的艰辛与坚韧,而朱楼则是权力与奢华的象征,诗人并不是对后宫生活的厌倦,而是更深层的对军旅生涯的认同与热爱。
接下来的“故来呈燕颔,报道欲封侯”则表明了诗人对权力的追求,燕颔的呈现不仅是对荣誉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战士们的心中更加深厚,展现了他们为了荣誉与责任而奋斗的精神。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豪情与壮志,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仍有所向往,体现了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荣誉和权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由与壮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关怜翠幕:北方的关口,诗人对绿幕有怜惜之情,暗示对军营生活的眷恋。
- 不是厌朱楼:并不是对华丽的宫殿感到厌倦,表明对权力的渴望。
- 故来呈燕颔:来此是为了展示燕子的头颅,象征着希望得到的荣誉。
- 报道欲封侯:表达了诗人期盼得到封侯的心情,反映了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翠幕与朱楼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 象征:燕颔象征着荣誉与地位,封侯则是对成功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军营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荣誉和权力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责任感的理解,展现了一种豪情与壮志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幕:象征军营的生活,代表艰辛与奋斗。
- 朱楼:象征奢华的生活,代表权力与享受。
- 燕颔:象征荣誉,代表对成功的向往。
- 封侯:象征权力的象征,代表对个人成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北关怜翠幕”中的“翠幕”指的是什么?
- A. 华丽的宫殿
- B. 军营中的帐篷
- C. 绿树成荫的地方
-
诗人来“呈燕颔”的目的是什么?
- A. 报告战败
- B. 报告封侯的消息
- C. 告别故乡
-
“不是厌朱楼”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 B. 对权力的渴望
- C. 对军旅生活的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生活,表达了士人对国家和个人荣誉的追求。两首诗都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古代士人的豪情壮志,但宋之问的诗更侧重于对军营生活的细腻描绘,而王昌龄则更强调战争的壮烈与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