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笔诗
作者: 徐摛 〔南北朝〕
本自灵山出,名因瑞草传。
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
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
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
白话文翻译:
这支笔本是来自灵山,因瑞草而得名。
它细长端正,能承载浓厚的墨汁,轻柔的笔尖能散发出芬芳的烟雾。
它可以直接书写飞蓬的诗篇,也可以横承落花的文章。
一旦被握在手里,怎能再想起仲升的弃笔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山:指的是神圣的山,象征着高雅的出处。
- 瑞草:象征吉祥的草,暗示笔的名声因其出自名贵之处。
- 纤端:形容笔尖细小而灵巧。
- 飞蓬牒:指代自由奔放的诗篇。
- 落絮篇:比喻温柔细腻的文章。
- 仲升:指的是王羲之的笔名,意指文人对笔的重要性。
典故解析:
- 仲升:王羲之,书法大家,常以其精湛的书法被誉为“书圣”。诗中提及其弃笔,意在强调对笔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摛,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时代,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与生活的细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诗人通过笔的描写表达了对文艺创作的热爱与珍视,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书写工具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徐摛的《咏笔诗》通过对“笔”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书法的热爱和对笔墨的珍视。整首诗以“笔”为主线,层层递进,展现笔的出身、特性与作用。开头两句,诗人将笔的来源与名声结合,强调其高贵的起源,隐喻文人的气节。后两句则更为生动,描绘笔在书写时的轻盈与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飞蓬”与“落絮”的比拟,传达了诗人与笔之间的紧密联系,笔不仅是工具,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最后一句“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在轻描淡写中透露出对文人放弃书法的遗憾,强化了笔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这首诗既有对物的歌颂,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情感,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本自灵山出,名因瑞草传。
- 笔的出身高贵,源自灵山,因而得名。
-
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
- 笔尖细长,能承载丰富的墨汁,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
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
- 笔能直接书写自由奔放的作品,也能记录细腻的情感。
-
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
- 一旦握在手中,怎能忘怀那位文人放弃笔墨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比作自然景象,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飞蓬牒”和“落絮篇”,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笔的歌颂,表达了文人对创作工具的珍视以及对书写艺术的热爱,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山:象征着高雅与纯净。
- 瑞草:寓意吉祥和美好。
- 飞蓬: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 落絮:传递柔情与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灵山”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高贵
- C. 普通
- D. 陌生
-
“仲升”指的是哪位书法家?
- A. 王羲之
- B. 颜真卿
- C. 赵孟頫
- D. 柳公权
-
诗中“飞蓬”与“落絮”代表什么样的作品类型?
- A. 高雅诗篇
- B. 随意作品
- C. 细腻文章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徐摛的《咏笔诗》与王维的《送别》都有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描写,但前者更侧重于书写工具的崇高地位,而后者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出不同的美学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书法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