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龙潭》

时间: 2025-01-14 22:48:17

流瀑落深潭,叠响如惊雷。

跳波夹乱石,突兀寒如堆。

潭上片云起,千山风雨来。

意思解释

投龙潭

作者:陈肃 〔宋代〕

原文展示:

流瀑落深潭,叠响如惊雷。
跳波夹乱石,突兀寒如堆。
潭上片云起,千山风雨来。

白话文翻译:

水流从高处瀑布般倾泻入深潭,发出的声音如同惊雷一样震耳欲聋。水波在乱石间跳动,显得寒冷而突兀,仿佛是冰块堆积而成。潭面上升起了几片云彩,千山之间风雨骤至。

注释:

  1. 流瀑:流水形成的瀑布。
  2. 深潭:深邃的水潭。
  3. 叠响:连续的声音。
  4. 夹乱石:水波在乱石中穿插。
  5. 突兀:形容事物高出周围环境,显得突兀;这里形容水波的形态。
  6. 寒如堆:比喻水的寒冷,像冰块堆积在一起。
  7. 片云:指几片云彩。
  8. 千山风雨来:形容风雨来临的壮丽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肃,宋代诗人,字仲晦,号无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投龙潭》创作于诗人游览龙潭时,受到潭水壮观景象的启发,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龙潭的壮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描写与强烈的音响效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自然场景。开头两句通过“流瀑落深潭,叠响如惊雷”的描绘,展现出瀑布的奔腾与激荡,声音如同雷鸣般震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接下来的“跳波夹乱石”,则进一步刻画了潭水的活泼与不羁,水波在乱石间穿行,似乎在诉说着潭水的灵动与变化。最后两句“潭上片云起,千山风雨来”,则通过云彩的升起与即将来临的风雨,展现出山水之间变化莫测的气候,表现了自然的无常与壮丽。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流瀑落深潭:描绘了水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形成一个深邃的潭水,营造出一种动感与深邃的视觉效果。
  2. 叠响如惊雷:声音的描写,通过“惊雷”来形容,增强了气势,表现出自然的威力。
  3. 跳波夹乱石:水波在乱石之间跳跃,形象生动,展示了水的灵动与活泼。
  4. 突兀寒如堆:水波的寒冷感,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潭水的独特性。
  5. 潭上片云起:云彩的升起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增加了自然变化的动态美。
  6. 千山风雨来:最后一句不仅描绘了即将来临的风雨,更表达了自然变化的壮阔景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叠响如惊雷”,将声音与雷声相提并论,增强了音效的表现力。
  • 拟人:水波的跳动赋予了生命,让自然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敬畏,体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瀑布:象征着力量与动感。
  2. 深潭:代表了深邃与宁静。
  3. 云彩: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4. 风雨:代表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投龙潭》的首句描述了什么景象? A. 湖泊
    B. 瀑布
    C. 山脉
    D. 森林

  2. “叠响如惊雷”中的“惊雷”用来形容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云声
    D. 雨声

  3. 诗中提到的“片云”有什么意象? A. 宁静
    B. 变化
    C. 美丽
    D. 暴风

答案

  1. B. 瀑布
  2. B. 水声
  3. B. 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陈肃的《投龙潭》更注重于音响效果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李白则更侧重于意境与情感的表达,两者在山水诗的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艺术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