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赠福建路罗中丞》

时间: 2025-01-06 13:55:22

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

未闻建水窥龙剑,

应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赠福建路罗中丞
作者: 陈陶 〔唐代〕

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
未闻建水窥龙剑,应喜家山接女星。
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
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新鲜动人的歌谣总是让人乐于倾听,仿佛在楼船上安静地躺在南海的水面上。虽然未曾听闻建水地区的龙剑,但我还是为你家乡的星辰而感到高兴。三捷的成功是你一生的楷模,能够获得封爵和荣誉,常常让人羡慕。皇帝的恩宠几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庭院中的玉树已然扶疏,正是美好的时光。

注释

  • 越艳:形容听起来非常美好动听的歌曲。
  • 楼船:指可以在水上行驶的船只,象征着安逸的生活。
  • 建水:地名,指云南的建水县,因这里出产著名的剑。
  • 女星:指天上的星星,可能与家乡的美景有关。
  • 三捷:指三次捷报,形容获得成功。
  • 丹青:指绘画或艺术,表示诗人对于艺术的欣赏。
  • 皇恩:指皇帝的恩宠。
  • 玉树扶疏:形容庭院中树木茂盛,景象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字季常,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诗人与罗中丞的交情深厚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个人荣誉与社会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功名的追求。

诗歌鉴赏

在这首诗中,陈陶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诗的开头两句“越艳新谣不厌听,楼船高卧静南溟”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图景,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提到的“未闻建水窥龙剑”,则是一种对友人家乡的关切与欣赏,这种情感通过“应喜家山接女星”表现出对友人及其家乡的美好祝愿。

而后半部分的“三捷楷模光典策,一生封爵笑丹青”则表现了对成功与荣誉的向往,展现了唐代士人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两句“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祝福,仿佛在暗示着在光明的未来中,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这首诗兼具情感与意象,展现了陈陶作为唐代诗人的才华与深邃的情感世界,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越艳新谣不厌听:形容新鲜动人的歌谣让人乐于倾听,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楼船高卧静南溟:描绘了在船上高卧,心境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放松与安逸。
  3. 未闻建水窥龙剑:表达诗人对未曾听闻的家乡事物的好奇与关心。
  4. 应喜家山接女星:对友人家乡的美好景象表示赞美与祝福。
  5. 三捷楷模光典策:指成功的楷模,表达对友人成功的羡慕与期待。
  6. 一生封爵笑丹青:象征着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欣赏。
  7. 皇恩几日西归去:感慨皇帝的恩宠难以久留,暗示对未来的忧虑。
  8. 玉树扶疏正满庭:描绘美好的生活景象,暗示着美好的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楼船高卧”,将船比作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皇恩几日西归去,玉树扶疏正满庭”,展现对仗工整的美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功名与荣华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船:象征着宁静与安逸。
  • 龙剑:象征着力量和成功。
  • 女星: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玉树:象征着繁荣与富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越艳新谣”指的是什么?

    • A. 动人的歌曲
    • B. 严肃的歌谣
    • C. 传统的诗词
  2. “皇恩几日西归去”中提到的皇恩指的是什么?

    • A. 皇帝的关怀
    • B. 皇帝的怒火
    • C. 皇帝的命令
  3. 诗中“玉树扶疏”是指什么?

    • A. 树木茂盛的景象
    • B. 干枯的树木
    • C. 竹子的生长

答案

  1. A. 动人的歌曲
  2. A. 皇帝的关怀
  3. A. 树木茂盛的景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着重于个体情感的抒发。
  • 杜甫《春望》:则反映了对国家和家国命运的关怀,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