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雀》
时间: 2025-01-06 14:40: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城蒙蒙花覆水,
昔日住人今住鬼。
野雀荒台遗子孙,
千年饮啄枯桑根。
不随海燕柏梁去,
应无玉环衔报恩。
近村红栗香压枝,
嗷嗷黄口诉朝饥。
生来未见凤凰语,
欲飞常怕蜘蛛丝。
断肠四隅天四绝,
清泉绿蒿无恐疑。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城池里,花瓣轻轻覆盖着水面,
往日的居民如今化为鬼魂。
野雀在荒凉的台上留下后代,
千年以来啄食着枯萎的桑树根。
它们不随海燕飞往高楼,
也许根本没有玉环来传达恩情。
近村的红栗树因果实累累而低垂,
小鸟们在枝头哀鸣,诉说着早晨的饥饿。
生来未曾听过凤凰的歌声,
想要飞翔却常常害怕蜘蛛的丝线。
心碎的四个角落,天地间的绝望,
清泉流淌,绿蒿生长,无需恐惧和怀疑。
注释:
- 蒙蒙:形容轻微的、朦胧的状态。
- 昔日:指往日、过去。
- 饮啄:饮水和啄食。
- 玉环:指古代一种饰物,象征着恩情或美好事物。
- 嗷嗷:形容小鸟的叫声。
-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 蜘蛛丝:比喻障碍或束缚。
典故解析:
-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象征着美好、吉祥和繁荣。诗中提到“生来未见凤凰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 玉环:象征着恩情与美好事物,诗中提到“应无玉环衔报恩”,暗示生活的失落与回忆的淡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陶,唐代诗人,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对社会变迁、人事沧桑的思考。
创作背景:
《空城雀》创作于唐代,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生活变迁,诗人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思考。
诗歌鉴赏:
《空城雀》以古城与雀鸟为背景,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对往日繁华的追忆。诗中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古城的“花覆水”以及“昔日住人今住鬼”,生动地传达出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雀鸟在荒台上繁衍生息,表现了生命的延续,但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无奈与哀伤。
诗中提到的“千年饮啄枯桑根”,揭示了生命的艰辛与生存的无奈。这种对环境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也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隐喻。随着“嗷嗷黄口诉朝饥”的出现,诗意进一步深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生存的艰难。
结尾的“清泉绿蒿无恐疑”一方面传达了对自然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生命的深思与对现实的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城蒙蒙花覆水:描绘古城的景象,花瓣覆盖水面,营造出朦胧之感。
- 昔日住人今住鬼: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表现出时光的流逝。
- 野雀荒台遗子孙:雀鸟在荒凉之地繁殖,暗示生命的延续。
- 千年饮啄枯桑根:雀鸟啄食枯萎的桑树根,象征着生存的艰辛。
- 不随海燕柏梁去:雀鸟不随海燕飞往高处,表现出对环境的无奈。
- 应无玉环衔报恩:暗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逐渐消失。
- 近村红栗香压枝:描绘近村的红栗树,象征着自然的丰饶。
- 嗷嗷黄口诉朝饥:小鸟啼鸣,表达着生存的艰辛。
- 生来未见凤凰语:未曾见过美好的事物,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欲飞常怕蜘蛛丝:想要飞翔却被束缚,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
- 断肠四隅天四绝:表达心灵的撕裂与绝望。
- 清泉绿蒿无恐疑:尽管面临困境,依然对自然充满信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碎的四个角落”比喻心灵的痛苦。
- 拟人:小鸟的叫声被赋予情感,表现人性的共鸣。
- 对仗:如“饮啄枯桑根”与“嗷嗷黄口诉朝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古城与雀鸟的描写,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脆弱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城:象征着历史与记忆。
- 雀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脆弱。
- 花水:象征着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短暂。
- 桑树:象征着生存与艰辛。
- 清泉绿蒿: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与生命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昔日住人今住鬼”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繁华的生活
- B. 生命的无常
- C. 动物的习性
- D. 自然的美丽
-
“千年饮啄枯桑根”中“啄”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吃
- B. 吸
- C. 住
- D. 飞
-
诗中提到的“蜘蛛丝”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束缚
- C. 自由
- D. 天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陈陶《空城雀》 vs 李白《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空城雀》更侧重于自然意象与生命的脆弱,而《静夜思》则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