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簿之阳朔》
时间: 2025-01-04 09:33: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胡簿之阳朔 高启 〔明代〕
几年桂馆去人稀,白发怜君独远违。 过海定寻回估舶,出京才脱旧儒衣。 祠羞荔子传巫语,县闭榕阴放吏归。 亦欲居夷嗟未得,漫看鸿鹄向南飞。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在桂馆,离去的人渐渐稀少,看到你白发苍苍,独自远行,我感到怜悯。 你渡海后一定会寻找回程的商船,离开京城才刚刚脱下旧时的儒生衣裳。 祠堂里的荔枝供品传递着巫师的预言,县城里榕树的阴影下,官员们被放归家中。 我也曾想隐居在边远之地,但未能实现,只能随意地看着鸿鹄向南飞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桂馆:指文人雅集之地。
- 去人稀:离去的人渐渐稀少。
- 白发怜君:看到对方白发,感到怜悯。
- 独远违:独自远行。
- 回估舶:回程的商船。
- 旧儒衣:旧时的儒生衣裳。
- 祠羞荔子:祠堂里的荔枝供品。
- 传巫语:传递巫师的预言。
- 县闭榕阴:县城里榕树的阴影下。
- 放吏归:官员们被放归家中。
- 居夷:隐居在边远之地。
- 嗟未得:未能实现。
- 漫看鸿鹄:随意地看着鸿鹄。
典故解析:
- 桂馆:古代文人雅集之地,常用于指代文人聚集的场所。
- 鸿鹄:古代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擅长七言律诗。此诗是高启为送别友人胡簿前往阳朔而作,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多有游历和隐居的倾向。高启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友人远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白发怜君独远违”一句,既展现了友人的孤独和艰辛,也体现了诗人的同情和怜悯。后文通过“亦欲居夷嗟未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只能“漫看鸿鹄向南飞”,寄托了自己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桂馆去人稀”:描绘了桂馆中人渐渐稀少的情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 “白发怜君独远违”:通过“白发”和“独远违”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怜悯。
- “过海定寻回估舶”:想象友人渡海后寻找回程的商船,展现了友人的艰辛旅程。
- “出京才脱旧儒衣”:通过“出京”和“脱旧儒衣”两个动作,表达了友人离开京城的决心和变化。
- “祠羞荔子传巫语”:通过“祠羞荔子”和“传巫语”两个意象,增添了神秘色彩。
- “县闭榕阴放吏归”:描绘了县城中榕树的阴影下,官员们被放归家中的情景。
- “亦欲居夷嗟未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因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
- “漫看鸿鹄向南飞”:通过“漫看鸿鹄”这一动作,寄托了诗人的无奈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鸿鹄”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 拟人:如“白发怜君”中的“怜”字赋予了白发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过海定寻回估舶,出京才脱旧儒衣”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友人并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友人远行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同时也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无奈和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馆:文人雅集之地,象征着文人的聚集和交流。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
- 鸿鹄:象征着志向远大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白发怜君独远违”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A. 羡慕 B. 同情 C. 愤怒 D. 厌恶
-
诗中“亦欲居夷嗟未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京城生活 B. 隐居生活 C. 海上旅行 D. 巫师预言
-
诗中“漫看鸿鹄向南飞”一句中的“鸿鹄”象征着什么? A. 平凡的人 B. 志向远大的人 C. 孤独的人 D. 衰老的人
答案:
- B. 同情
- B. 隐居生活
- B. 志向远大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
- 李白《送友人》:描绘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
诗词对比:
- 高启此诗与王维的《送别》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情感,但高启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送友人》则更多地描绘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高启此诗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送别诗选》:收录了多首古代送别诗,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