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丕上人还四明育王寺》
时间: 2025-01-06 04:54: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丕上人还四明育王寺 高启 〔明代〕 解夏还寻旧寺栖,满船黄叶过长溪。 袈裟影入秋山远,舍利光悬夜塔低。 鹅识讲时常绕听,猿知定后不惊啼。 却惭扰扰尘中客,觉路如今去尚迷。
白话文翻译:
解夏后回到旧寺栖身,满船的黄叶随长溪漂流。 袈裟的影子映入秋山显得遥远,舍利的光芒在夜晚的塔上低悬。 鹅知道讲经时常绕着听,猿猴知道静定后不再惊啼。 我却惭愧于尘世中的纷扰,觉悟之路如今依然迷茫。
注释:
字词注释:
- 解夏:佛教术语,指夏季安居结束。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舍利:佛教中指高僧火化后的遗骨。
- 觉路:指修行成佛的道路。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提及的“解夏”“袈裟”“舍利”等均为佛教常用词汇,反映了佛教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明代诗人,字季迪,号青丘子,江苏苏州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送别一位名叫丕的上人返回四明育王寺时所作,表达了对上人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上人返回寺庙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满船黄叶过长溪”一句,以黄叶象征岁月的流逝,长溪则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袈裟影入秋山远”和“舍利光悬夜塔低”两句,通过对袈裟和舍利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宗教氛围。最后两句“却惭扰扰尘中客,觉路如今去尚迷”,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尘世生活的反思和对修行之路的迷茫。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解夏还寻旧寺栖”,点明了上人结束夏季安居后返回旧寺的行动。
- 第二句“满船黄叶过长溪”,以黄叶和长溪的意象,描绘了上人旅途的景象。
- 第三句“袈裟影入秋山远”,通过袈裟的影子,表现了上人修行的高远。
- 第四句“舍利光悬夜塔低”,以舍利的光芒,增强了宗教的神圣感。
- 第五句“鹅识讲时常绕听”,通过鹅的听经,展现了寺庙的宁静。
- 第六句“猿知定后不惊啼”,以猿猴的静定,体现了修行的境界。
- 第七句“却惭扰扰尘中客”,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
- 第八句“觉路如今去尚迷”,抒发了诗人对修行之路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满船黄叶”比喻岁月的流逝。
- 拟人:如“鹅识讲时常绕听”和“猿知定后不惊啼”,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袈裟影入秋山远,舍利光悬夜塔低”,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修行之路的迷茫和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叶:象征岁月的流逝。
- 长溪:象征修行之路的漫长。
- 袈裟:象征僧人的身份和修行。
- 舍利:象征佛教的神圣和修行者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解夏”是指什么? A. 夏季的开始 B. 夏季的结束 C. 夏季的中期 答案:B
-
“满船黄叶过长溪”中的“黄叶”象征什么? A. 秋天的到来 B. 岁月的流逝 C. 旅途的艰辛 答案:B
-
诗中的“觉路”指的是什么? A. 修行的道路 B. 觉悟的道路 C. 觉醒的道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高启的《送丕上人还四明育王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但高启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元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佛教文化》:深入了解佛教文化,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