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夜同李伯承过碧云寺》

时间: 2024-12-29 18:16:45

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

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

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

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并马寻名寺,登高藉短筇。
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
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
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

白话文翻译:

骑马寻找著名的寺庙,登高望远借助短筇(拐杖)。
飞流的泉水在古老的山涧中响起,皎洁的月亮洒落在寒松之上。
石头的小路蜿蜒曲折,云雾的山岩重重叠叠。
人间有很多梦与睡眠,谁能听到那高处的钟声呢?

注释:

  • 并马:并肩骑马,形容一起出行。
  • 名寺:著名的寺庙。
  • 短筇:短杖,借助登高的工具。
  • 飞泉:指泉水流动迅速,声响清脆。
  • 鸣古涧:在古老的山涧中回响。
  • 寒松:寒冷中的松树,象征坚韧。
  • 石路经千转:小路蜿蜒曲折,经历千百次的转弯。
  • 云岩复几重:山岩层叠,云雾缭绕。
  • 人间多梦寐:人世间充满了梦与睡眠。
  • 上方钟:高处寺庙的钟声,象征高远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榛,明代诗人,字惟之,号石林,著有《谢榛集》。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初冬之际,作者与李伯承相约游览碧云寺,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初冬夜同李伯承过碧云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谢榛在此诗中通过寻访名寺的过程,展现了初冬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他与友人骑马而行,映衬出一种悠闲的氛围。诗中“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两句,展现了初冬夜晚的自然景象,泉水的清澈与松树的苍翠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自然的和谐美。而“石路经千转,云岩复几重”则描写了通往寺庙的曲折道路,象征人生的曲折与复杂。

最后两句“人间多梦寐,谁听上方钟”则引出了一种哲学思考,表达了人们在梦境中迷失,而高处的钟声却无人倾听,暗示了人们对高尚理想的忽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并马寻名寺:骑马寻找著名的寺庙,展现出游历的情景。
    2. 登高藉短筇:爬上高处借助短杖,体现出一种努力向上的姿态。
    3. 飞泉鸣古涧:泉水的声音在古老的山涧中回响,描绘出自然的生动与灵动。
    4. 落月在寒松:月光洒在寒冷的松树上,传达出清冷而宁静的氛围。
    5. 石路经千转:小路曲折蜿蜒,象征人生的复杂与多变。
    6. 云岩复几重:山岩重重叠叠,暗示着层次与深邃。
    7. 人间多梦寐:世间充满梦与睡眠,反映出人们的迷茫。
    8. 谁听上方钟:无人能听到高处的钟声,象征人们对理想的忽视。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飞泉鸣古涧,落月在寒松”,形成对称结构,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利用自然景象(泉水、松树、月光等)来传达情感与哲理。
    • 象征:钟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呼唤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

意象分析:

  • 飞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流动。
  • 寒松:象征坚韧与不屈。
  • 落月:象征孤独与宁静。
  • 石路:象征人生的曲折与探索。
  • 上方钟:象征理想与追求,亦暗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名寺”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碧云寺
    • B. 灵隐寺
    • C. 白马寺
  2. 诗中“飞泉鸣古涧”中的“鸣”字可以理解为:

    • A. 视觉
    • B. 听觉
    • C. 嗅觉
  3. 诗的最后一句“谁听上方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喜悦
    •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谢榛的诗更为直白和生活化,而王维则更富有哲理和抽象的意象。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但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谢榛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