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秋暮》

时间: 2024-12-29 17:12:14

地僻青山近,庭空白露漙。

鸣蝉秋共老,落木夜多寒。

惆怅乡书滞,疏慵世路难。

遥思篱下菊,儿女不同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园秋暮
作者:谢榛 〔明代〕

地僻青山近,庭空白露漙。
鸣蝉秋共老,落木夜多寒。
惆怅乡书滞,疏慵世路难。
遥思篱下菊,儿女不同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偏僻的山村秋天傍晚的情景。青山环绕,庭院空荡荡的,白露滋润了花草。秋天的蝉鸣在这暮色中显得格外沉重,落下的树叶让夜晚更加寒冷。我因乡愁而感到惆怅,家书迟迟未到,世道艰难,心情也显得懒散。遥想篱笆下的菊花,儿女们却并不在意这种情景。

注释

  • 地僻:偏远的地方。
  • 青山:指青翠的山峦。
  • 庭空:庭院空荡无物。
  • 白露漙:白露时节,草木上沾满了露水。
  • 鸣蝉:蝉在鸣叫,夏秋交替之时。
  • 惆怅:忧愁、伤感。
  • 乡书:家乡的书信,指思念家乡的情感。
  • 疏慵:懒散、懈怠。
  • 篱下:篱笆旁边,指家园的情景。
  • :菊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 儿女不同看:儿女们对这些情景并不在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榛,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生于明万历年间,致力于文学创作,对自然的观察和人情的描绘尤为细腻。

创作背景:诗作成于一个秋天的傍晚,作者身处偏僻的乡村,面对着自然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生发出深刻的乡愁和对世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园秋暮》通过描绘宁静的乡村秋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开篇“地僻青山近,庭空白露漙”首先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静谧的山村画面,青山环绕,庭院空荡,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着“鸣蝉秋共老,落木夜多寒”则通过鸣蝉的声音和落叶的景象,渲染出秋天的萧瑟与寒凉,暗示了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

诗的后两句“惆怅乡书滞,疏慵世路难”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家书未到,内心的思念与焦虑愈加明显。最后一句“遥思篱下菊,儿女不同看”则用菊花的意象引出对家人不同心态的感慨,表现出一种隔阂与无奈,反映出人们对生活态度的差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共鸣,是对乡愁与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地僻青山近:描绘环境,青山环绕,表明位置偏僻。
    2. 庭空白露漙:庭院空荡,白露滋润,呈现秋天的寂静。
    3. 鸣蝉秋共老:蝉鸣声与秋天的老去相伴,象征时间的流逝。
    4. 落木夜多寒:掉落的树叶让夜晚显得冷清,表现季节的变化。
    5. 惆怅乡书滞:乡愁深重,书信未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6. 疏慵世路难:生活的艰难与懒散的心态交织。
    7. 遥思篱下菊:思念家园的菊花,象征坚韧与美好。
    8. 儿女不同看:家人对这些情景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内心的孤独。
  • 修辞手法

    • 拟人:鸣蝉的声音与秋天的老去共存,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惆怅乡书滞,疏慵世路难”,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乡土的思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和永恒。
  • 白露:传达出时节的变迁,象征着清冷和淡泊。
  • 鸣蝉:代表秋的来临,表达时间的流逝。
  • 落木:象征生命的结束和孤独。
  • :寓意坚韧与高洁的品格,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地僻青山近”的意思是: A. 地方偏远,青山很近
    B. 地方繁华,青山远
    C. 地方热闹,山很高
    D. 地方荒凉,山很多

  2. “惆怅乡书滞”的情感是: A. 高兴
    B. 伤感
    C. 愤怒
    D. 无所谓

  3. 诗中提到的“菊”象征的是: A. 富贵
    B. 坚韧与高洁
    C. 祝福
    D.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描写秋天的情景,但更侧重于忧愁的情感;谢榛的《南园秋暮》则结合了乡愁的主题,情感更加细腻与多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