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曲歌辞·宜城歌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花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风景图。诗中提到空城被河水环绕,行人稀少,尘土在孤零零的驿站上飞扬。花坛旁边长出了树木,石碑在阳光下刻有字迹。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麦田的芬芳,仿佛在诉说着安逸的乡村生活。
注释:
字词注释:
- 靡靡:形容声响柔和、轻柔的样子,这里指的是行人的步伐轻缓。
- 行尘:指行走时起的尘土,表现出行人稀少的环境。
- 阳镌额:在阳光下雕刻的字,常指石碑上的文字。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安逸和乡村生活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号洛阳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以诗歌、散文见长,尤以古文运动中的成就而知名。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兼具清新与深邃,常常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安定,民众生活富足。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宜城歌》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野水绕空城”便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氛围,河水环绕着城市,象征着自然的包容与恬静。接下来的“行尘起孤驿”则暗示了人迹稀少,给人一种孤独感,反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花台侧生树”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好,生动地展现了生命的生机与幽静。而“石碣阳镌额”则通过描写石碑在阳光下的字迹,暗示着历史的痕迹和人类活动的存在。最后一句“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了温暖的气息,表现出一种恬淡安逸的生活情景。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极为精细,语言清新流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刘禹锡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水绕空城:描绘了周围有水环绕的空旷城市,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行尘起孤驿:描写行人稀少,尘土在孤独的驿站上升起,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花台侧生树:花坛旁边长出了树木,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石碣阳镌额:阳光照耀下的石碑,刻有文字,暗示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 靡靡度行人:形容行人行走的轻柔,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
- 温风吹宿麦:微风轻拂,带来麦田的香气,象征着丰收与安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人情,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如“温风”,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和谐的韵律感,提高了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与对宁静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水: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状态。
- 空城:代表了孤独与宁静。
- 行人:象征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
- 花台: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生机。
- 石碣: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温风:传递出温暖与舒适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野水绕空城”意指什么?
A. 城市被水淹没
B. 自然与城市的和谐
C. 城市的繁华 -
“行尘起孤驿”中的“行尘”指的是什么?
A. 行人的衣物
B. 行走产生的尘土
C. 孤独的感觉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繁华的向往
B. 对宁静乡村生活的热爱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 杜甫《春望》:反映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宜城歌》与王维的《鹿柴》:前者表现田园的宁静,后者则通过山水景色传达隐逸的心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一个是乡村生活的宁静,一个是山水的幽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禹锡研究》
以上是对《杂曲歌辞·宜城歌》的全面解读和学习材料,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