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

时间: 2025-01-01 16:22:47

金火交争正抑扬,萧萧飞雨助清商,晓看纨扇恩情薄,

夜觉纱灯刻数长。

树上早蝉才发响,庭中百草已无光。

当年富贵亦惆怅,何况悲翁发似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牛相公雨后寓怀见示
刘禹锡

金火交争正抑扬,
萧萧飞雨助清商。
晓看纨扇恩情薄,
夜觉纱灯刻数长。
树上早蝉才发响,
庭中百草已无光。
当年富贵亦惆怅,
何况悲翁发似霜。

白话文翻译:

在金色的阳光和火焰交替的争斗中,细雨轻轻飘落,伴随着清幽的乐声。早晨看着轻薄的扇子,感情显得淡薄;夜晚感受到纱灯下的光影,时光仿佛渐渐延长。树上的蝉鸣声早已响起,庭院中的草木却显得黯淡无光。往年富贵的日子也让人感到惆怅,更何况如今悲伤的老者头发已如霜白。

注释:

  • 金火交争:指光明的阳光与火焰的交替,象征着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
  • 萧萧飞雨:萧瑟的细雨,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象,营造出清雅的氛围。
  • 纨扇:用丝绸制作的扇子,象征着富贵与地位。
  • 纱灯:用细纱制成的灯,象征着温馨与柔和的光线。
  • :夏季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轮回与时光的流逝。
  • 百草:代表庭院中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衰退与无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诗人、散文家。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著称,尤其擅长写讽刺诗和咏怀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人常常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化。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和岁月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雨后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绪。开篇的“金火交争”既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萧萧细雨的“助清商”,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清幽的音韵,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凄凉的情感。

接下来的“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爱情与时光的感慨,既有对过往情感的淡薄之感,也有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树上早蝉才发响,庭中百草已无光”则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意境,蝉鸣象征着夏日的热烈与生命的活力,而庭中草木的凋零则反映出时光流逝带来的失落与悲凉。

最后两句“当年富贵亦惆怅,何况悲翁发似霜”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对往昔辉煌的惋惜,以及对老年人生活困境的同情。这不仅是个人的感受,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金火交争正抑扬”:描绘了光影的变化,暗示着生活的起伏。
    2. “萧萧飞雨助清商”:细雨声声,仿佛与音乐相和,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
    3. “晓看纨扇恩情薄”:白天的扇子象征着过去的情感渐渐淡薄。
    4. “夜觉纱灯刻数长”:夜晚的灯光似乎更加显得时间的漫长。
    5. “树上早蝉才发响”:蝉鸣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
    6. “庭中百草已无光”:庭院的草木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衰退。
    7. “当年富贵亦惆怅”:即使是曾经的富贵也会让人感到惆怅。
    8. “何况悲翁发似霜”:更加反映出老者的悲伤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恩情薄”比喻感情的淡薄。
    • 对仗:如“金火交争”与“萧萧飞雨”形成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如“清商”赋予音乐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金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 飞雨:代表着清冷与孤独。
  • 纨扇:象征着地位与爱情的薄弱。
  • 纱灯:象征着温情与时间的流逝。
  • 蝉鸣:代表生命的轮回。
  • 百草:象征衰败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火交争”象征什么?

    • A. 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 B. 自然与人文的冲突
    • C. 快乐与悲伤的交替
    • D. 贫穷与富贵的对比
  2. 诗中“树上早蝉才发响”意指:

    • A. 生命的活力
    • B. 夏天的来临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安静
  3.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命的赞美
    • B. 对往昔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 C. 对爱情的追求
    • D. 对富贵的渴望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但更偏向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主题相似,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