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命》

时间: 2024-12-29 21:47:02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

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意思解释

叹命

作者: 孟郊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
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白话文翻译:

三十年来我的命运,就像一卦藏在其中。
我题写这首诗还去问周易,问卦却是又迷又蒙。
我本希望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却因文字的贫乏而无奈。
孤影在月下离别,衣衫褴褛在风中行走。
我归去后也不能停息,努力耕耘却成了楚地的农民。

注释:

  • :指《周易》中的卦象,象征命运的隐喻。
  • 题诗:写诗的意思。
  • 问易:询问周易,古代通过卦象推测命运的方式。
  • 蒙复蒙:形容对命运的无知与迷茫。
  • 影孤:孤独的影子,暗示孤独感。
  • 楚农:指楚地的农民,寓意辛勤耕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天台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苦吟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写个人命运和感情,风格悲凉而深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孟郊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感慨,经历了许多波折与磨难,对人生的思考愈加深刻。诗中表现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叹命》是一首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与自我反省。开篇的“命”字,直接点明了主题,三十年的经历,诗人用“卦”来象征命运的不可知和无常。紧接着,诗人提到“问易”,显示出他在艰难的生命中仍渴望寻找答案,但答案却迷雾重重,令人困惑。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一句,更是揭示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文字无法完全表达他内心的纷杂与苦痛,使他感到无奈与困窘。接下来的意象“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通过孤独的影子与飘零的衣衫,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体现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所遭受的孤独与艰辛。

最后两句“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则道出诗人对生活的坚持,虽然命运多舛,但他依然选择耕耘,象征着对生活的无怨无悔。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命运的感叹,也有对生活的坚定态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意指三十年的命运如同藏在卦象中,无法预知。
    • “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诗人试图通过写诗与问易寻找命运答案,却发现答案依旧模糊。
    •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原本希望通过文字传达思想,但文字的匮乏使他感到无奈。
    • “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孤独的背影在月下游走,衣衫褴褛,象征生活的困苦与无助。
    •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归去后依然不休息,努力耕作,却成了普通的农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卦”,强调命运的不可知。
    • 拟人:将“文字”赋予情感,表达诗人对文字的无奈感。
    • 对仗:如“影孤”与“衣破”,形成对称的意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反映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生活的坚持,展现了诗人在经历人生苦难后仍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 :象征人生的命运,体现出无常与不可知。
  • :代表周易中的卦象,暗喻命运的复杂性。
  • 孤影:象征孤独与离别,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衣破:代表生活的困苦,体现出诗人对艰难生活的感慨。
  • 楚农:象征勤劳与朴实,表达对劳动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中的“卦”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游戏
    • B. 周易中的卦象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乐器
  2. 诗中提到“影孤别离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离别
    • C. 希望
    • D. 愤怒
  3. 诗人归去后“耕耘成楚农”指的是?

    • A. 成为一个诗人
    • B. 努力耕作,过上普通的生活
    • C. 旅行
    • D. 学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叹命》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孟郊的诗更侧重于对命运的无奈和孤独感,而李白的《将进酒》则更多体现了豪情与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两者在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郊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