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集越州皇甫秀才山亭》

时间: 2024-10-04 18:39:28

嘉宾在何处,置亭春山巅。

顾余寂寞者,谬厕芳菲筵。

视听日澄澈,声光坐连绵。

晴湖泻峰嶂,翠浪多萍藓。

何以逞高志,为君吟秋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集越州皇甫秀才山亭
嘉宾在何处,置亭春山巅。
顾余寂寞者,谬厕芳菲筵。
视听日澄澈,声光坐连绵。
晴湖泻峰嶂,翠浪多萍藓。
何以逞高志,为君吟秋天。

白话文翻译

春天聚集的越州,皇甫秀才的山亭坐落于山顶。
我回头望去,只有我一个人,错坐在芳香的筵席上。
看那阳光明媚,声音和光影交织在一起。
晴朗的湖水映照着高耸的山峰,翠绿的波浪上漂浮着萍藓。
我为何要抒发高远的志向,为你吟唱秋天的诗篇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嘉宾:尊贵的客人。
  • 置亭:建造亭子。
  • 顾余:回头看我。
  • 谬厕:错误地坐在。
  • 芳菲筵:芬芳的宴席。
  • 视听:观看和倾听。
  • 晴湖:晴朗的湖泊。
  • :倾泻,流出。
  • :表现,显示。
  • 高志:高远的志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秋天”可能象征着成熟与思考的阶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天池,唐代诗人,与贾岛共称“孟贾”。他以其诗歌的情感深邃和语言简练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社会的冷静观察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孟郊在越州时,正值春天,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一个人对春天集会的渴望与对秋天的感慨,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诗歌鉴赏

《春集越州皇甫秀才山亭》是孟郊的一首山水诗,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独。诗的开头通过“嘉宾在何处”引入,表现出诗人对聚会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暗示了他内心的寂寞。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湖光山色的美丽,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诗中“晴湖泻峰嶂,翠浪多萍藓”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面,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展示内心的感受,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最后一句“何以逞高志,为君吟秋天”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与友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嘉宾在何处:开篇设问,表达对聚会的期待。
  • 置亭春山巅:描绘亭子的地点,暗示春天的意境。
  • 顾余寂寞者:表达诗人的孤独感。
  • 谬厕芳菲筵:感慨自己坐在盛筵中却感到寂寞。
  • 视听日澄澈:描绘晴朗的天气,强调自然的美。
  • 声光坐连绵:声音与光影交织,表现出一种和谐美。
  • 晴湖泻峰嶂:再现自然风光,湖泊与山峰的结合。
  • 翠浪多萍藓:描绘湖面上的波浪与水草。
  • 何以逞高志:反思自己追求的理想。
  • 为君吟秋天:对秋天的吟唱,表达对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象比作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自然与心境的呼应。
  • 对仗:如“声光坐连绵”,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视听日澄澈”,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春天的欣赏与对友人聚会的渴望,同时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嘉宾:象征友情与聚会的期待。
  • 春山:代表生机与希望。
  • 芳菲筵:象征美好而短暂的时光。
  • 晴湖:象征宁静与美。
  • 翠浪:代表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嘉宾”指的是谁?

    • A. 朋友
    • B. 家人
    • C. 不明
    • D. 无人
    • 答案:A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寂寞
    • B. 快乐
    • C. 愤怒
    • D. 无所谓
    • 答案:A
  3. “晴湖泻峰嶂”描绘了哪种自然景象?

    • A. 雨天
    • B. 晴天湖光
    • C. 雪天
    • D. 风天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孟郊《春集》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描绘春天的景色,但孟郊更注重内心的孤独感,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