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
时间: 2025-01-01 18:3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
——孟郊
山中琉璃境,物外琅琊溪。
房廊逐岩壑,道路随高低。
碧濑漱白石,翠烟含青蜺。
客来暂游践,意欲忘簪珪。
树杪灯火夕,云端钟梵齐。
时同虽可仰,迹异难相携。
唯当清宵梦,仿佛愿攀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如琉璃般的美景和琅琊溪的幽静。房屋与廊道依着岩石和山谷而建,路途随着高低起伏而变化。清澈的溪水轻轻拍打着白色的石头,青翠的烟雾环绕着青蜺。客人来此短暂游玩,希望能在此忘却世俗的名利。树梢上亮起了灯火,傍晚的天空中响起了钟声。虽然我们在同一时空中相遇,但彼此的经历却难以相携。唯有在清冷的夜晚梦中,才可以隐约地追寻那份愿望。
注释
- 琉璃境:比喻山中景色清丽如琉璃般透明。
- 琅琊溪:指美丽的溪流,琅琊指古地名,寓意美好的景色。
- 碧濑:清澈的溪水。
- 漱白石:溪水拍打白色的石头。
- 簪珪:指名利、地位的象征。
- 杪:树梢。
- 梵齐:梵音,佛教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齐名,二人并称“孟贾”。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孟郊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生活困顿。游览琅琊溪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借此表达其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
诗歌鉴赏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是一首以山水为背景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纷扰的淡然。全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前四句通过描绘山中溪流的美丽,表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诗中利用“碧濑”和“白石”的对比,强调了溪水的清澈与石头的纯净,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在此地游玩时的心境,表达了想要忘却世俗名利的愿望。
后半部分,诗人用“树杪灯火夕”和“云端钟梵齐”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圣,暗示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时同虽可仰,迹异难相携”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虽在同一时空却因经历不同而难以深交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梦境结束,强调了在梦中追寻理想与渴望的可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中琉璃境:描绘出山中的美景,如琉璃般晶莹剔透。
- 物外琅琊溪:强调溪水的美丽超越了世俗。
- 房廊逐岩壑:房屋和廊道依山而建,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道路随高低:路途起伏,反映了山的变化。
- 碧濑漱白石:溪水拍打白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溪水的清澈。
- 翠烟含青蜺:青翠的烟雾中包含了青蜺,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客来暂游践:游人来此短暂停留,强调了暂时性。
- 意欲忘簪珪:表达了希望忘却名利的愿望。
- 树杪灯火夕:树梢上的灯火在夕阳下显得温馨宁静。
- 云端钟梵齐:云端传来钟声,增添了宗教的氛围。
- 时同虽可仰: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美好的。
- 迹异难相携:尽管美好,但经历却不同。
- 唯当清宵梦:在梦中追寻理想。
- 仿佛愿攀跻:向往着更高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色比作琉璃,强调其清澈美丽。
- 对仗:如“碧濑漱白石,翠烟含青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树杪灯火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琅琊溪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渴望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找一片宁静,体现了其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意象分析
- 琉璃境:象征纯净、清澈的自然之美。
- 琅琊溪:代表美好的自然景观和理想境地。
- 碧濑与白石:象征清澈与纯净的对比,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灯火与钟声:暗示人们对宁静与神圣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中琉璃境”中的“琉璃”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材料
- B. 清澈的美
- C. 一种颜色
-
诗中“意欲忘簪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 A. 追求名利
- B. 忘却世俗烦恼
- C. 寻找朋友
-
诗中提到的“树杪灯火夕”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白天的繁华
- B. 夜晚的宁静
- C. 早晨的清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孟郊的《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孟郊更强调内心的淡泊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