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
试逐伯鸾去,还作灵均行。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
失意容貌改,畏途性命轻。
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
白话文翻译:
清风徐来,东南的风格外清新,楚地的阳光照耀着潇湘一带格外明媚。我试着追随伯鸾的步伐,却又只能像灵均一样孤行。江边的海蓬草伴随着我的泪水,海上的明月映照着我,令人惊慌。失意使我改变了容貌,害怕前行让我对生命变得轻视。时常听见猿猴的哀鸣,一声呼叫引发了我千般愁绪。
注释:
- 越风:清爽的风。
- 楚日:指楚地的阳光,形容明亮。
- 伯鸾、灵均:古代诗人,代表着高洁的品格与理想的追求。
- 江蓠:江边的海蓬草,象征着孤独与忧伤。
- 海月:海上的明月,象征着孤独与远方的思念。
- 失意:失去理想或目标,心情低落。
- 丧侣猿:失去伴侣的猿猴,象征离别和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生活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常常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孟郊遭遇科举失利之后,他在东南游历,感受到失意带来的孤独与愁苦,反映了他对理想与现实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下第东南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因失意而产生的愁苦与对理想的追求。开头的“越风东南清,楚日潇湘明”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但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逐渐显露出来。追随伯鸾和灵均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也暗示了对现实的无奈。
“江蓠伴我泣,海月投人惊”这两句通过海蓬草和明月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感与哀愁。失意改变了诗人的容貌,使他对生命的态度变得轻视,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最后一句“时闻丧侣猿,一叫千愁并”则是对失落与孤独的极致表达,猿猴的哀鸣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孟郊在失意时的孤独与无奈,触动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越风东南清:描绘了东南地区的清风,暗示自然的美好。
- 楚日潇湘明:描绘楚地阳光明媚,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试逐伯鸾去:试图追随理想的高洁之人,但又感到无力。
- 还作灵均行:最终只能像灵均一样孤独前行。
- 江蓠伴我泣:海蓬草陪伴着诗人,象征着孤独与悲伤。
- 海月投人惊:海上的月亮令人感到惊恐,暗喻内心的恐惧。
- 失意容貌改:失意使得诗人容颜憔悴,反映内心的痛苦。
- 畏途性命轻:对生命的轻视,表现出对未来的无望。
- 时闻丧侣猿:时常听到猿猴的哀鸣,象征离别的痛苦。
- 一叫千愁并:一声呼唤引发无尽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江蓠和海月似乎有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在失意中对理想的追求与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孟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风:象征自由与理想。
- 阳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海蓬草:象征孤独与忧伤。
- 明月:象征思念与远方。
- 猿猴:象征离别与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鸾”指代什么? A. 一种鸟
B. 高洁的理想
C. 一位古代诗人 -
“江蓠伴我泣”中,“江蓠”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与悲伤
C. 自由 -
诗人为何对生命变得轻视? A. 生活富裕
B. 失意与无望
C. 情感丰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科后》 by 孟郊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孟郊的《下第东南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孟郊更为个体化,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杜甫则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国家的忧虑,二者在情感上相辅相成,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郊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