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酬绵州中丞以江山小图远垂赐及兼寄诗
作者: 李朋 〔唐代〕
巴江与雪山,井邑共回环。
图写丹青内,分明烟霭间。
移君名郡兴,助我小斋闲。
日想登临处,高踪不可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巴江与雪山的美丽景色,井邑环绕四周。画中景象如丹青般清晰,宛如烟雾中的轮廓。希望能借助你在名郡的兴盛,来帮助我在小斋中的闲适生活。常常想去那高处游玩,但那样的高峰却是难以抵达的。
注释:
- 巴江:指巴蜀地区的江河,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观。
- 雪山:通常指高耸的山脉,象征着崇高和壮丽。
- 井邑:指村镇,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环境。
- 丹青:指中国传统的绘画,强调画作的细腻与美丽。
- 高踪:高远的踪迹,隐喻高尚的理想或目标。
典故解析:
“高踪不可攀”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但又感到其遥不可及,反映了诗人心中既有追求又有无奈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朋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哲思,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对绵州中丞的回应,他赠送了一幅描绘江山的画作,诗人在此表达对美景的欣赏,同时也希望借助名郡的声望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巴江和雪山作为背景,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文的沉静。诗中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高远理想的追求。通过“图写丹青内,分明烟霭间”的描绘,诗人不仅赞美了画作的美丽,也暗含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思考。诗的最后两句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对高远目标的渴望,但又感到那样的高峰是难以抵达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江与雪山:首句直接引入自然景观,设定了诗的背景。
- 井邑共回环:描绘了江山环绕村镇的景象,给人以和谐之感。
- 图写丹青内:强调画作的细腻,暗示艺术的魅力。
- 分明烟霭间:表现出画作中的细节,仿佛能看到烟雾之间的景色。
- 移君名郡兴:希望能借助名郡的兴盛来提升自己的生活。
- 助我小斋闲:期待能在小斋中享受宁静的生活。
- 日想登临处:表达了常常想去高处游玩的愿望。
- 高踪不可攀:感叹理想高远,难以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画作比作丹青,强调其美丽与生动。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艺术的敬仰,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无奈。诗人在欣赏壮丽山河的同时,内心却充满了对理想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江:象征着美丽的自然与乡愁。
- 雪山:代表着高尚理想与不可逾越的追求。
- 烟霭:象征着诗人心中的迷雾与不确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巴江”指的是哪种地理特征? a) 山脉
b) 河流
c) 城市
答案:b) 河流 -
“高踪不可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愉悦
b) 无奈
c) 自信
答案:b) 无奈 -
诗中“图写丹青”指的是什么? a) 音乐
b) 画作
c) 诗歌
答案:b) 画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李朋的诗更注重对人文情感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