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朴翁归盩厔》

时间: 2025-01-19 19:57:27

山曲水曲处,其间皆美田。

夫君别桑梓,此地卜林泉。

壮岁可立事,明时方尚贤。

何当再就诏,便忍说终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朴翁归盩厔 文同 〔宋代〕

山曲水曲处,其间皆美田。 夫君别桑梓,此地卜林泉。 壮岁可立事,明时方尚贤。 何当再就诏,便忍说终焉。

白话文翻译:

在山水曲折之处,那里都是肥沃的田地。 你离开了故乡,在这里选择了隐居的地方。 壮年时可以成就事业,在清明时代才崇尚贤能。 何时能再次得到朝廷的征召,那时我就不再说归隐了。

注释:

  • 山曲水曲处:指山水曲折、风景优美的地方。
  • 美田:肥沃的田地。
  • 夫君:对张朴翁的尊称。
  • 桑梓:指故乡。
  • 卜林泉:选择隐居的地方。
  • 壮岁:壮年时期。
  • 明时:清明时代。
  • 尚贤:崇尚贤能之士。
  • 何当:何时。
  • 再就诏:再次得到朝廷的征召。
  • 终焉:指归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书画亦有很高的成就。此诗是文同送别友人张朴翁归隐之作,表达了对友人选择隐居的理解和祝福。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士大夫多有隐逸之风。张朴翁选择归隐,文同以此诗表达对其选择的尊重和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首两句以山水之美映衬田园之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中间两句赞颂了张朴翁在壮年时能够立事,而在清明时代崇尚贤能,暗示了张朴翁的选择是明智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可能再次出仕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尊重和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曲水曲处,其间皆美田:描绘了山水曲折之处,那里都是肥沃的田地,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和田园生活的宁静。
  2. 夫君别桑梓,此地卜林泉:张朴翁离开了故乡,在这里选择了隐居的地方,表达了对其选择隐居的理解和尊重。
  3. 壮岁可立事,明时方尚贤:赞颂了张朴翁在壮年时能够立事,而在清明时代崇尚贤能,暗示了张朴翁的选择是明智的。
  4. 何当再就诏,便忍说终焉:表达了对未来可能再次出仕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尊重和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山曲水曲处”比喻隐居之地的美好。
  • 对仗:“壮岁可立事,明时方尚贤”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选择隐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曲水曲处:描绘了山水曲折之处的美景。
  • 美田:象征着肥沃和富饶。
  • 桑梓:象征着故乡和家园。
  • 林泉:象征着隐居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夫君”指的是谁? A. 文同自己 B. 张朴翁 C. 其他友人 答案:B

  2. 诗中的“桑梓”指的是什么? A. 隐居之地 B. 故乡 C. 山水 答案:B

  3. 诗中的“壮岁可立事”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壮年时可以成就事业 B. 壮年时可以隐居 C. 壮年时可以游历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和生活的宁静。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文同的《送张朴翁归盩厔》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而文同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