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时间: 2025-01-06 12:41:55

世无扁和手,遗恨归砭剂。

嗟谁使之然,刻舟宁复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世无扁和手,遗恨归砭剂。
嗟谁使之然,刻舟宁复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世间没有像扁和那样的工匠,留下的遗憾只能归于砭石(中药的一种)。
叹息是谁造成这样的局面,刻舟求剑的做法又能再记得多少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扁和:春秋时期著名的医者,以医术高明著称。
  • 砭剂:指用砭石刮治身体的方法,代指医治的遗憾。
  • 刻舟:源于“刻舟求剑”的典故,形容人做事不切实际。

典故解析

  •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讲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剑,便在船上刻下记号,想等船停下来再去找剑,形容做事不切实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诗人。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辛弃疾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曾参与抗金斗争,作品常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国势衰弱之际,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深沉感慨。诗中透露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哭匠斤换赣》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辛弃疾通过对工匠扁和的怀念,表达了对当下工艺水平低下的失望和对历史的追思。诗歌开头以“世无扁和手”引入,直接指出当今缺乏像扁和那样的高明工匠,暗示社会对工艺的忽视和对优秀人才的流失。接着“遗恨归砭剂”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缺失所带来的遗憾,砭石虽然能治病,却无法弥补失去的技艺与智慧。

而“嗟谁使之然”则表现了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感慨与不解,似乎在质问世人为何会让这种情况发生。最后一句“刻舟宁复记”,以“刻舟求剑”这一典故作结,象征着人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能为力,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更加凸显了人们的无知与愚蠢。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往工匠精神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了辛弃疾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执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无扁和手”:表明当今社会缺少杰出的工匠,感叹技艺的失传。
  2. “遗恨归砭剂”:强调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砭石象征医治,但无法挽回失去的工艺。
  3. “嗟谁使之然”:质问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4. “刻舟宁复记”:借用典故,指出人们的行为是无效的,强调对历史的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砭剂比作遗憾,体现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 对仗:诗中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代工匠精神的缺失和对历史遗产的惋惜,反映了辛弃疾对社会及文化传承的深刻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和:象征技艺高超的工匠,代表着传统工艺的巅峰。
  • 砭剂:象征治愈与遗憾,暗示对失去技艺的无奈。
  • 刻舟:象征愚钝和无知,强调对历史的误解和遗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世无扁和手”中的“扁和”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孔子
    • B. 扁鹊
    • C. 屈原
    • D. 李白
  2. “刻舟宁复记”中的“刻舟求剑”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寻找遗失的物品
    • B. 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 C. 记录历史
    • D. 学习工艺
  3. 诗中的“遗恨归砭剂”意指什么?

    • A. 遗憾无法弥补
    • B. 砭石是治愈的良药
    • C. 对工艺的追求
    • D. 医疗的进步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白的作品都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批判,但辛弃疾更侧重于对工艺与文化传承的关注,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豪放的气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