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出潼关
原文展示:
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
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
飞轩何满路,丹陛正求才。
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
白话文翻译:
此诗的意思是:重重的关卡随处都是危险,唯有一条小路通往天空的广阔。华山的景色在眼前尽收,黄河的水流在脚下奔腾。飞扬的车马满路而行,朝廷的殿堂正渴望人才。只有我这个懒散的人,漂泊不定又回到这里。
注释:
- 重门:重重的门,指关口。
- 险:险要、危险。
- 一径:一条小路。
- 华岳:指华山,象征险峻的山。
-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象征浩大。
- 飞轩:指车马,通常形容高贵的车马。
- 丹陛:指朝廷,丹色的宫殿。
- 疏慵质:形容自己懒散的性格。
- 飘然:轻松自在的样子。
典故解析:
- 华岳:华山是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常被用来象征艰难险阻。
- 黄河: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源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和田园为题材,具有清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出潼关》写于吴融出行途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仕途的思索。
诗歌鉴赏:
《出潼关》是一首描写旅途风景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潼关的描绘,展现了浩瀚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开头“重门随地险,一径入天开”展现了潼关的险要与通往新天地的渴望,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与希望。接着提到“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通过华山与黄河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同时暗示了人世间的渺小与伟大。诗的尾声“独我疏慵质,飘然又此回”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作者在壮丽景色面前的淡泊与无奈,感受到自己与世俗的距离。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情怀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门随地险:指潼关的地势险峻,表明了险阻的存在。
- 一径入天开:描绘了通向远方的道路,象征着希望和可能性。
- 华岳眼前尽:华山的景色令人叹为观止,突显自然之美。
- 黄河脚底来:黄河在脚下滚滚而来,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力量。
- 飞轩何满路:车马繁多,暗示着朝廷对人才的渴求。
- 丹陛正求才:表示朝廷对人才的渴望,强调了世俗的追求。
- 独我疏慵质:表达了自己与世俗的差异,感到懒散。
- 飘然又此回:表明自己漂泊不定,最终又回到了这里。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重门”比喻艰难险阻,“飞轩”比喻繁忙的朝廷生活。
- 对仗:如“华岳眼前尽,黄河脚底来”,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淡泊态度,体现了“身在尘世心向天”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门:象征阻碍与挑战。
- 华岳:代表雄伟壮丽的自然。
- 黄河:象征历史与文化的悠久。
- 飞轩:体现了繁华与世俗的追求。
- 丹陛:象征权力和地位。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出潼关》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吴融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华岳”指的是哪个山?
- A. 泰山
- B. 华山
- C. 嵩山
- D. 衡山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无奈
- C. 忧伤
- D. 喜悦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山居秋暝》 -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吴融的《出潼关》更侧重于对壮丽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二者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