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僧》

时间: 2025-01-07 23:26:55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

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
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
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
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白话文翻译:

在清澈的池塘上,柳枝轻拂,泛起点点涟漪;
身穿紫袍,手持拐杖,缓步行走。
偶尔传来新作的诗句,竟在禁中被吟诵;
是谁把那闲散的书信寄给你呢?
锡山脚下,厚厚的苔藓被踩破,
棋子敲击在石面上,云朵随之碎裂升起。
我想你该怜惜那淮王的诏书,
却不知东林之外的世外风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拂:柳树的枝条轻轻拂动。
  • 池光:池塘的水光。
  • 杖藜行:手持拐杖行走,藜是一种植物,这里指代拐杖。
  • 新句:新的诗句。
  • 闲书:随意的书信。
  • 锡倚:锡山的倚靠。
  • 棋敲:下棋时棋子的碰撞声。
  • 淮王:指淮王的诏书。
  • 东林:隐士生活的地方,象征与世隔绝的境界。

典故解析:

  • 淮王:淮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公,常常赋予诗人以荣耀与责任。诗中提到的淮王诏,象征着权力和社会的束缚。
  • 东林:东林寺以隐士和清净著称,常被用来代表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常常寄情于自然,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寄僧》写于吴融身处的唐代,那个时期的文人往往追求隐逸与自然的和谐,吴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僧侣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力的淡漠。

诗歌鉴赏:

这首《寄僧》在描写中自然流畅,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开篇的“柳拂池光一点清”,通过柳树的柔美和水面的清澈,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接下来的描绘中,紫袍和拄杖的形象,则突出了僧人的从容与淡泊。诗中的“偶传新句来中禁”,则暗示了来自于世俗的诗作和禁忌之间的冲突,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反思。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象,如“棋敲石面碎云生”,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轻松和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对权力和世俗的思考,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束缚的无奈。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世的淡然,展现了吴融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拂池光一点清:柳树的枝条轻轻拂动,池塘水面泛起清澈的光点,描绘了宁静而优美的自然景象。
  2. 紫方袍袖杖藜行:穿着紫色袍子的僧人,手持拐杖,缓缓行走,展现了他的从容与淡泊。
  3. 偶传新句来中禁:偶然传来的新诗句,却是在禁中吟诵,暗示了诗人的幽默与反叛。
  4. 谁把闲书寄上卿:在这样的环境中,谁又会把随意的书信寄给你,表达了对传统书信交流的思考。
  5. 锡倚山根重藓破:锡山的根部,厚厚的苔藓被踩破,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细节。
  6. 棋敲石面碎云生:下棋时棋子的敲击声,似乎打破了天空的云朵,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7. 应怜正视淮王诏:应当怜惜那淮王的诏书,暗指对权力的无奈与接受。
  8. 不识东林物外情:却不懂得东林外的世外情趣,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疏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棋敲石面碎云生”,将下棋与自然景象结合,富有意象。
  • 对仗:前两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权力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束缚的反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自然与生命力。
  • 池光:象征清澈与宁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
  • 紫袍:象征高雅与清净,体现僧侣的身份。
  • :象征智慧与策略,暗示对世俗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柳拂池光”所描绘的意境是: A. 宁静优美
    B. 热闹喧嚣
    C. 复杂纷扰

  2. “锡倚山根重藓破”中“重藓”指的是: A. 重重的石头
    B. 厚厚的苔藓
    C. 几层的山

  3. 诗中提到的“东林”代表: A. 一种植物
    B. 隐士生活的地方
    C. 王公之地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邸》- 林升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吴融的《寄僧》和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吴融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的隔离,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