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华阴》
时间: 2025-01-01 12:43: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白话文翻译:
在巍峨的太华山俯视咸京,
远处三座山峰削得没有形状。
武帝的祠庙前,云层似乎要散去,
仙人掌上,雨刚刚晴了。
河山北侧枕着险峻的秦关,
驿道向西延伸至汉代的畤平。
我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为何不在这里学习长生之道?
注释:
字词注释:
- 岧峣:高耸的样子,形容山势巍峨。
- 俯咸京:俯视咸京,即古代长安。
- 武帝:汉武帝,汉朝的一位著名皇帝,曾设立祭祀祠庙。
- 仙人掌:这里指的是一种植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长生:长久的生命或长生不老的道理。
典故解析:
- 武帝祠:指祀奉汉武帝的庙宇,反映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唐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清新的意境而著称,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崔颢游历华阴时,受到周围雄伟山川的启发,表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行经华阴》是一首典型的唐代七言律诗,展现了崔颢对华阴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了太华山的雄伟与壮丽,展现出自然景物的壮丽之美。开篇的“岧峣太华俯咸京”,以动词“俯”引入了山的高度,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着“天外三峰削不成”,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山峰的奇特与壮观。
第三、四句则转向武帝祠前的景象,云欲散与雨初晴的意境,展现出自然的变幻与美好,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而后两句则是对地理的描述,描绘了河山的险峻与驿路的通达,表现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最后两句更是引人深思,诗人向路旁的名利客提问,质疑他们为何不在这片清幽之地学习长生之道,反映出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全诗在形式上整齐划一,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崔颢的高雅情操和深邃的思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岧峣太华俯咸京:描绘太华山的雄伟,俯视古都长安。
- 天外三峰削不成:形容远处的三座山峰奇特,削去的样子。
- 武帝祠前云欲散:在武帝的庙前,云层似乎要散去,暗示着天气晴朗。
- 仙人掌上雨初晴:雨过天晴,仙人掌上闪闪发光。
- 河山北枕秦关险:自然地理描绘,北方的山川与秦关的险峻。
- 驿路西连汉畤平:西边的驿道通往汉代的畤平,展示历史的延续。
- 借问路傍名利客:诗人向路旁追逐名利的人们提问。
- 何如此处学长生:反问为何不在此追求长生之道。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仙人掌上雨初晴”,通过具体意象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尤其是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长生的追求,体现了唐诗中特有的哲理性与抒情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华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伟大。
- 武帝祠:象征历史与人文的辉煌。
- 云、雨: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太华”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座城
C. 一条河 -
诗人对名利客的态度是?
A. 追逐
B. 质疑
C. 鄙视 -
诗中提到的“长生”主要是指什么?
A. 长久的生命
B. 追求名利
C. 享受生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崔颢的《行经华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观,但崔颢更关注于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王维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