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雁湖十首》

时间: 2025-01-04 10:18:54

总角趋庭得绪余,诗书元自与生俱。

词林教诵鹪鹩赋,画苑嗔传蛱蝶图。

千古凌烟思郑国,一时偃月怨哥奴。

情和颜蹠均为寄,忍絜新樽上镜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雁湖十首
作者: 李壁 〔宋代〕

总角趋庭得绪余,
诗书元自与生俱。
词林教诵鹪鹩赋,
画苑嗔传蛱蝶图。
千古凌烟思郑国,
一时偃月怨哥奴。
情和颜蹠均为寄,
忍絜新樽上镜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感慨与反思。开头提到“总角趋庭得绪余”,指的是年少时对诗书的热爱,认为诗书与生俱来;接着提到“词林教诵鹪鹩赋”,强调了在文字与艺术的学习中,个人的努力与天赋相结合;“画苑嗔传蛱蝶图”则是对艺术创作的追求,表现了对美的向往和对艺术家的不满。接下来的“千古凌烟思郑国”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而“情和颜蹠均为寄”则是对情感与理想的寄托,最后“忍絜新樽上镜湖”则是对生活的无奈与希望。

注释

  • 总角:古代儿童发辫的样式,象征年少。
  • 趋庭:向庭院走去,形容向往。
  • 绪余:情感余韵。
  • 词林:文学的林海,形容诗词的繁盛。
  • 鹪鹩赋:鹪鹩是一种小鸟,赋指的是作品,暗指诗词。
  • 蛱蝶图:形容美丽的画作,象征艺术。
  • 凌烟:指古代的高名,象征历史的光辉。
  • 郑国:古国名,代表历史与情怀。
  • 偃月:指一种月亮的形状,象征美好。
  • 哥奴:古代的歌妓,象征情感的寄托。
  • 情和颜蹠:情感与美好容颜的结合。
  • 忍絜:忍耐与清白的意思。
  • 镜湖:湖水清澈,象征内心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诗歌常常结合自然与人文,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理想,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创作背景

《再和雁湖十首》是李壁在游历雁湖时所作,受湖光山色的启发,结合个人情感和历史思考而成。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才情,也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繁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壁的《再和雁湖十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诗中融汇了对诗书的热爱,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开头部分,以“总角趋庭得绪余”引入,既有对年少时光的怀念,也暗示了人对于文化的渴求,展示了诗人对诗书的珍视与自豪。中间部分,通过“词林教诵鹪鹩赋”,“画苑嗔传蛱蝶图”,表达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暗含了对艺术创作的期待与不满。而后,“千古凌烟思郑国”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在情感寄托上,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情怀相结合,通过“情和颜蹠均为寄”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以“忍絜新樽上镜湖”作结,既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总角趋庭得绪余:年少时对诗书的向往和热爱。
  2. 诗书元自与生俱:认为诗书才华是与生俱来的。
  3. 词林教诵鹪鹩赋: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个人努力与天赋相结合。
  4. 画苑嗔传蛱蝶图:对美的向往和对艺术创作者的追求。
  5. 千古凌烟思郑国: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
  6. 一时偃月怨哥奴:对情感与理想的寄托和反思。
  7. 情和颜蹠均为寄:情感与美好的结合。
  8. 忍絜新樽上镜湖:对生活无奈的感慨与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蛱蝶图”比喻美丽的艺术。
  • 对仗:如“情和颜蹠均为寄”,形成对称的结构。
  • 排比:整首诗在表达情感时,多次使用排比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壁对诗书的热爱、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湖: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诗书:象征文化与智慧。
  • 蛱蝶:象征美丽与艺术的追求。
  • 郑国:象征历史与民族情怀。
  • 镜湖: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壁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千古凌烟思郑国”中的“郑国”代表什么?

    • A. 一个古国
    • B. 一个城市
    • C. 一种情感
  3. 诗中提到的“蛱蝶图”象征什么?

    • A. 诗书的深邃
    • B. 美丽的艺术
    • C. 历史的沧桑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壁的《再和雁湖十首》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赞美,但李壁更偏向于内心的情感表达,而杜甫则更注重历史与社会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