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校士呈两主考并诸同寮》

时间: 2025-01-14 09:23:31

建陵城里锁秋烟,奎庭论文太史前。

暗索骊黄呈伯乐,浪寻星宿问张骞。

云从桂水层层浣,月出漓波正正悬。

自愧磨砻非匠琢,敢将烧玉辨于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建陵城里锁秋烟,
奎庭论文太史前。
暗索骊黄呈伯乐,
浪寻星宿问张骞。
云从桂水层层浣,
月出漓波正正悬。
自愧磨砻非匠琢,
敢将烧玉辨于阗。

白话文翻译

在建陵城里,秋烟弥漫,
我在奎庭上论文,面见太史公。
暗中索求骊黄马,想要向伯乐展示,
又在浪间寻找星宿,向张骞请教。
云从桂水轻轻洗涤,
月光从漓江升起,正好悬挂在空中。
我自愧磨砻不如工匠雕琢,
敢将烧制的玉石与阗玉相辨。

注释

  • 建陵城:指古代南京,是明代的都城。
  • 奎庭:指古代的科举考试场所。
  • 骊黄:传说中的名马,用于比喻人才。
  • 伯乐:古代著名的马识者,比喻识人之能。
  • 张骞:汉代大使,开辟丝绸之路的先驱。
  • 桂水:指桂江,流域以桂花闻名。
  • 漓波:指漓江的波光。
  • 磨砻:磨炼、琢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兆鏊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考试是士人出仕的重要途径,许多诗歌也围绕此主题展开。黎兆鏊的诗作风格沉稳,注重表现个人的志向与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天,正值科举考试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考试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进取的渴望以及对人才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心境。开篇“建陵城里锁秋烟”勾勒出一幅秋意浓厚的景象,令人感受到收获的时节与考试的紧迫。接着,诗人提到奎庭,直接指向科举,表现出对文才的渴望和对成功的追求。

“暗索骊黄呈伯乐”中,诗人渴望被识别为人才,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期待与对未来的无奈。而后面提到的“浪寻星宿问张骞”,则进一步引申出对过去伟人的追慕,表现出一种求知欲与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自然描绘,云和月的意象交替出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氛围,似乎在表达诗人心中那份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而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谦,虽不如工匠般精雕细琢,却仍然希望能够辨识出真正的才华,表现出一种谦逊而坚定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建陵城里锁秋烟:描绘了秋天的宁静,暗示着科举的紧迫。
  2. 奎庭论文太史前:提到考试,表达了希望与忐忑。
  3. 暗索骊黄呈伯乐:渴望被识别,表现出对才华的渴求。
  4. 浪寻星宿问张骞:向伟人学习,表现出求知的精神。
  5. 云从桂水层层浣:自然景象的描绘,意境高远。
  6. 月出漓波正正悬:描绘月亮的宁静,形成对比。
  7. 自愧磨砻非匠琢:表现自谦,强调对自身才华的怀疑。
  8. 敢将烧玉辨于阗:表达对美玉的珍视,象征对人才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骊黄”和“伯乐”,来比喻人才与识人之能。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秋烟、骊黄、云、月等意象交错,形成丰富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才华的渴望,及在科举大潮中的自我反思与追求。诗人用自然的描绘来映衬内心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与对自我的谦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收获的季节。
  2. 骊黄:代表优秀人才的渴望。
  3. 星宿: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4. 桂水、漓波:自然景观,营造出宁静高远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骊黄”指代什么?

    • A. 一种马
    • B. 一种花
    • C. 一种鸟
    • D. 一种树
  2. “自愧磨砻非匠琢”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自满
    • B. 自谦
    • C. 自信
    • D. 自责
  3. “建陵城里锁秋烟”中的“锁”字,表示什么?

    • A. 锁住
    • B. 隐藏
    • C. 保护
    • D. 连接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一首诗与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意境,但一首更聚焦于个人的奋斗与理想,而另一首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安逸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