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夜极冷》
时间: 2025-01-19 17:4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勒余寒不放回,春深犹暖地炉灰。
乡心忽向烛前动,夜雨先从竹里来。
鶗鴃已如莺百啭,酴醾那复雪千堆。
调糜煮药东风老,惭愧茶瓯与酒杯。
白话文翻译:
谁在拽住这残留的寒气不放,让它回归?春天已经深厚,可炉灰依旧温暖。乡愁忽然在烛光前泛起,夜雨似乎是从竹林中开始落下。黄莺已经像鶗鴃一样多声啼叫,酴醾花又怎能像雪那样厚重?调制糜食、煮药的东风已然老去,我感到惭愧,只能端着茶杯和酒杯。
注释:
- 勒:拉住,拽住。
- 余寒:残余的寒冷。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烛前:蜡烛前,象征着温暖和光明。
- 夜雨:夜间的雨,带有清冷和孤寂。
- 鶗鴃:一种鸟,鸣声悦耳。
- 酴醾:一种花,象征着春天。
- 调糜:调制糜食,指准备食物。
- 煮药:煮药,指治疗或养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石湖,江苏常州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乡愁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用细腻的笔触刻画生活中的细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三月的夜晚,正值春寒料峭之时,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思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春天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三月十九日夜极冷》是范成大在寒冷的春夜中写的一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谁勒余寒不放回”即展现了春寒的残留,诗人在感受春天深厚的温暖时,心中却仍有一丝寒意,表明了春天的脆弱与不确定性。接着,诗人用“乡心忽向烛前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烛光的温暖似乎唤起了他心中更深的情感。
“夜雨先从竹里来”一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增强了诗的氛围,表现出夜晚的寂静和孤独。接下来,“鶗鴃已如莺百啭”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酴醾那复雪千堆”则通过对比,表现了春花的轻盈与冬雪的沉重,反映了春天的来临。
最后两句“调糜煮药东风老,惭愧茶瓯与酒杯”,则表现了诗人在春风中对生活的感慨,调糜与煮药暗示了生活的琐碎与平淡,茶与酒的比对则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惭愧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思乡的淡淡愁绪,既有对春天的期待,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范成大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勒余寒不放回:提问,表达对寒意为何仍未散去的困惑,表现了春天的不稳定。
- 春深犹暖地炉灰:春天已深,但炉灰依旧保留着温暖,暗示春寒未尽。
- 乡心忽向烛前动:对故乡的思念在烛光下涌动,烛光象征温暖与思念。
- 夜雨先从竹里来:夜雨从竹林中落下,渲染了寂静的氛围。
- 鶗鴃已如莺百啭:春天的生机已经到来,鸟儿纷纷鸣叫。
- 酴醾那复雪千堆:春花轻盈,反衬出冬雪的沉重,表现春天的轻快。
- 调糜煮药东风老:生活琐碎,表现对生活的感慨。
- 惭愧茶瓯与酒杯:对生活的反思与惭愧,茶与酒的对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寒意比作无法散去的束缚,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多处经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春风被赋予了老去的属性,表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春寒与乡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琐碎的深刻反思,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余寒:象征着未消散的忧愁与孤独。
- 烛前: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夜雨:象征着寂静与思念。
- 鶗鴃与莺: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酴醾: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轻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A. 春深犹暖地炉灰
B. 乡心忽向烛前动
C. 鶗鴃已如莺百啭
D. 调糜煮药东风老 -
诗中提到的“夜雨”来自哪里? A. 河边
B. 竹里
C. 山上
D. 田野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期待
B. 对生活的感慨
C. 对故乡的思念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思考,但范成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怀念。范成大的细腻之处在于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而杜甫则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出了更深层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