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闲适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6 05:1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闲适十首 其五
开帘华月满空楼。
天净云收。
咿哑雁落青山外,
萧萧树泠风秋。
霜叶惯红客泪,
芦花乐白人头。
年来灯里已无油。
颖悟掸修。
且看生灭眼前景,
何须别有参求。
生向青枝艳色,
灭随黄叶东流。
白话文翻译:
打开窗帘,皎洁的月光洒满空荡的楼阁。
天空清朗,云彩消散。
听,那几只雁叫着从青山外落下,
萧萧的秋风在树间轻拂。
霜打过的红叶,习惯了让人泪流;
芦花在白头人头上轻舞,欢快无比。
这一年中,油灯已经没有油了。
聪慧的人已能洗净心灵。
看眼前生与灭的景象,
何必去追求别样的东西呢?
生命在青枝上绽放艳丽的色彩,
而死亡则随黄叶东去。
注释:
- 华月:华丽的月光。
- 空楼:空荡荡的楼阁。
- 咿哑:雁叫声。
- 萧萧:形容风声及树叶声。
- 霜叶:霜打过的叶子,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白人头:指年长或白发的人。
- 灯里已无油:比喻生活的窘迫或无奈。
- 颖悟:聪明而明白事理。
- 生灭:生命的生与死。
- 青枝艳色:生命的丰盛与美丽。
- 黄叶东流:死亡及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濂(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子华,号青溪,江西人。高濂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诗作常反映出对自然与人生命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闲适的环境中创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变化的理解。诗中透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反映出明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审美。
诗歌鉴赏:
高濂的《风入松》其五,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自然图景,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从开帘看月开始,引入了清朗的夜空和落雁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且略显孤寂的氛围。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将秋风、霜叶、白发人等元素逐一引入,表现出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年来灯里已无油”,这是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象征着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而“且看生灭眼前景,何须别有参求”则是诗人从个体生命的变化上升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对当下的珍视与理解。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与生命状态的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接受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帘华月满空楼:窗帘打开,明亮的月光洒满了空荡的楼阁,营造出宁静的夜景。
- 天净云收:天空清澈,云彩退去,暗示着天气晴朗和心境的清净。
- 咿哑雁落青山外:听到几只雁在叫声中落在青山之外,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感受。
- 萧萧树泠风秋:秋风中树叶发出的声音,渲染了秋天的气息。
- 霜叶惯红客泪:霜打过的红叶,常常让人感伤,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
- 芦花乐白人头:芦花在白发人头上轻舞,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快乐。
- 年来灯里已无油:生活的困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精力的消耗。
- 颖悟掸修:聪明的人能够从中悟出道理,清理内心的杂念。
- 且看生灭眼前景:注视眼前生与灭的景象,反映出对生命的思考。
- 何须别有参求:不必再去追求其他的东西。
- 生向青枝艳色:生命在青枝上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 灭随黄叶东流:死亡随黄叶飘流而去,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无奈比作“灯里已无油”,形象地表达了窘迫。
- 拟人:霜叶与芦花的描写赋予了自然生命,增强了诗歌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生命的生与灭、自然的循环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高濂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与感悟,传达出一种超然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月:象征着美好与宁静,代表着诗人的内心世界。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延续。
- 霜叶:代表着生命的衰败与怀旧之情。
- 芦花:象征着生机与快乐,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
- 黄叶: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开帘华月满空楼”,表示什么?
- A. 白天的景象
- B. 夜晚的宁静
- C. 繁华的街道
-
“霜叶惯红客泪”中的“红客”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游客
- C. 习惯于感伤的人
-
诗中所提到的“灯里已无油”比喻了什么?
- A. 生活的富裕
- B. 生活的困窘
- C. 生活的快乐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高濂的《风入松》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生命无常的思考,但高濂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多地体现了豪放与壮阔的气质。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濂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