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屏山后十二渡,一渡一回商浅深。
前行戒后谨毋忽,浅处着脚深寒心。
白话文翻译:
在锦屏山后有十二条渡口,过一次渡口就要考虑水的深浅。前进时要小心谨慎,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浅水处可能会踩到,但深水却让人心寒。
注释:
字词注释:
- 锦屏山:指的是一座名山,可能以其景色如锦绣般美丽而得名。
- 十二渡:指有十二个渡口,渡口是渡过河流的地方。
- 商:商量、考虑。
- 戒:警惕、注意。
- 毋忽:不可忽视。
- 着脚:踩上去。
- 寒心:内心感到寒冷,形容恐惧或不安。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旅途艰险的描绘,暗示在面对困难和风险时应当谨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050-1120年),字子俨,号阆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隐逸生活。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洪咨夔的游历期间,反映了他在旅途中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强调了谨慎和警惕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发阆州二绝》通过描述锦屏山后的渡口,传达了旅途中应有的谨慎态度。诗句中提到“十二渡”,不仅展示了地理位置的复杂,也隐喻了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选择和风险。每一个渡口都象征着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商浅深”则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周全,防止因草率而导致的后果。
“前行戒后谨毋忽”,直接表达了对生活的警示。它不仅适用于渡河,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决策,强调了面对未知和风险时的谨慎态度。最后一句“浅处着脚深寒心”精炼而有力,既表现出在浅水中行走的轻松,也隐含了深水带来的不安和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折射出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技巧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锦屏山后十二渡:地点的设定,明确诗歌的背景。锦屏山是一个美丽的地点,后面的十二条渡口则是旅途的关键。
- 一渡一回商浅深:每一次渡口都需要考虑水的深浅,暗指在生活中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深思熟虑。
- 前行戒后谨毋忽:强调在前行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 浅处着脚深寒心:形象地表达了在浅水中行走的轻松与在深水中的恐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前行戒后谨毋忽”,形成工整的对仗结构。
- 比喻:把渡口比作人生的选择,深水与浅水象征着不同的风险和机遇。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在面对挑战和选择时的谨慎态度,提醒人们要认真考虑每一步,以免在看似简单的事情中遭遇意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屏山:象征美好的环境和心境。
- 渡口:象征人生的选择和转折点。
- 浅水与深水:分别象征简单与复杂、轻松与困难,表现出人生的多样性和不可预知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锦屏山”代表什么?
- A. 人生的选择
- B. 美丽的自然景观
- C. 旅行的目的地
-
“前行戒后谨毋忽”的意思是?
- A. 要勇往直前
- B. 行动时要小心谨慎
- C. 忽视风险
-
“浅处着脚深寒心”中深水象征着什么?
- A. 安全
- B. 不确定性和风险
- C. 轻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 杜甫的《春望》,展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洪咨夔的《发阆州二绝》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强调自然美与人生哲理,但洪的诗更侧重于对风险和选择的警示,而王维则更多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