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敬借老人灯韵为寿)》
时间: 2025-01-04 07:55: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敬借老人灯韵为寿)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光风霁月,信行窝到处,人间天上。
一笑唤回新造化,满眼翠舒红放。
脑后功名,脚跟富贵,梦断春旗仗。
辐巾萧散,任他虮虱龙象。
正是杨柳初眠,海棠半睡,锦绣天开障。
鹤骨松筋年望八,得醉不妨澜浪。
节过烧灯,时催修禊,迎面韶华荡。
宗文扶著,问翁马首何向。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风光和明净的月色中,走到处都是温暖的气息,犹如人间与天上一样。
一笑之间唤回了春天的新气象,满眼尽是鲜花绽放的美景。
脑海中想着功名,脚下却是富贵,春天的梦想已经破灭。
辫子松散,任凭虫蚁和龙象来去自如。
正是杨柳刚刚入睡,海棠花也半梦半醒,绚丽的天空如同一幅画卷。
年岁如鹤骨松筋般悠然自得,醉后也不妨享受波涛的起伏。
节日已过,灯火阑珊,时光催促着修禊,迎面而来的正是繁华的青春。
依靠着古人的文采,问老翁的心向何处。
注释
- 光风霁月:晴朗的风和明净的月,形容天气清爽,心情愉悦。
- 信行窝到处:温暖的气息充满四处。
- 新造化:指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 脑后功名,脚跟富贵:思虑功名利禄。
- 辐巾萧散:发髻松散,形容心态轻松。
- 虮虱龙象:虮虱指小虫,龙象则指庞大的生物,用以象征生活的纷杂与不羁。
- 杨柳初眠,海棠半睡:春天的花草刚刚苏醒,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鹤骨松筋:形容人的年纪,鹤与松象征长寿。
- 修禊:古代的节日,主要是为了祈求健康与长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080—1155),字子华,号柳泉,南宋时期的词人,原籍湖北,后居住于江南。他的词风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为题材,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
《念奴娇》创作于宋代,正值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之时。洪咨夔在此诗中,借用对春天新生的描写,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与哲思,结合对老人的祝寿,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诗歌鉴赏
《念奴娇》通过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首句“光风霁月”即设下了一个明朗的意境,接着“信行窝到处”,带出了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诗中以“功名”“富贵”引出对人生追求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漠。此时,诗人又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短暂。尤其是“杨柳初眠,海棠半睡”一联,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春天的初醒,带有一种温柔的生命力。
诗中“鹤骨松筋年望八”一句,隐喻了长寿与生命的延续,表达了对老年人的祝福。整体来看,这首词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学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长辈的敬意。结尾处的提问,既是对老人的关怀,也是对人生方向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光风霁月,信行窝到处:描绘了春日的晴朗天气和人们的心情,形成了一种愉悦的氛围。
- 一笑唤回新造化,满眼翠舒红放:通过一笑的动作,表达了春天的复苏,万物复苏的景象。
- 脑后功名,脚跟富贵,梦断春旗仗:反映了对功名与富贵的追求,然而这些梦想却似乎已然破灭。
- 辐巾萧散,任他虮虱龙象:生活随意,心态轻松,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 正是杨柳初眠,海棠半睡,锦绣天开障:春天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美丽。
- 鹤骨松筋年望八,得醉不妨澜浪:象征着长寿与淡然,醉酒后也愿意去享受生活的波澜。
- 节过烧灯,时催修禊,迎面韶华荡:节日过后,生活依然在继续,青春的流逝呼之欲出。
- 宗文扶著,问翁马首何向:以老人的智慧为依托,探讨人生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杨柳初眠”,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状态相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生命,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对老年人的祝福,表达了对生命的敬意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风霁月:象征着美好、清新的生活状态。
- 杨柳、海棠: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希望。
- 鹤、松:象征长寿与坚韧,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念奴娇》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李白
B. 洪咨夔
C. 杜甫
D. 苏轼 -
诗中提到的“杨柳初眠”象征什么? A. 秋天的萧瑟
B. 春天的复苏
C. 夏日的炎热
D. 冬季的寒冷 -
“功名、富贵”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追求与渴望
B. 忘却与淡漠
C. 失落与悲伤
D. 珍惜与享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如梦令》 - 李清照
-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念奴娇》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自然的赞美,前者更偏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而后者则侧重于春天的描绘与对老人的祝福。两者风格不同,但同样都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