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图赞 谢安石》

时间: 2025-01-17 09:29:30

韫玉于山,烨然不枯。

我观此容,非山泽儒。

却顾何为,东山之陟。

如何淮淝,乃折此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山图赞》

韫玉于山,烨然不枯。
我观此容,非山泽儒。
却顾何为,东山之陟。
如何淮淝,乃折此屐。

白话文翻译

将美玉蕴藏于山中,它的光辉照耀着,不会枯竭。我看着这景象,觉得并不是普通山泽中的学者。然而,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我攀登东山呢?又为何要在淮水和淝水之间,才会脱下这双鞋呢?

注释

  • :存藏,隐含的意思。
  • 烨然:形容光辉灿烂的样子。
  • 山泽儒:指在山林和泽地之间的读书人,通常比喻不够高尚的人。
  • :登高,攀登。
  • 淮淝:指的是淮河与淝水,可能是指两地的风光或历史事件。
  • :一种木制的鞋子,古代常见的鞋履。

典故解析

东山:指的是东山,地名,历史上著名的高士隐居之地。淮淝:与历史事件相关,如"淝水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意在借用此地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梦得(1072年-1145年),字希声,号香山,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及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常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为主题。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叶梦得隐居东山时期,旨在表达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风尚。

诗歌鉴赏

《东山图赞》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东山的美丽景象,叶梦得运用“韫玉于山”这一形象,体现出东山的珍贵与独特。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追问。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反思自己为何要登上东山,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让整首诗充满哲思。

“非山泽儒”的一句,揭示作者对世俗学者的轻视,强调他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最后的“如何淮淝,乃折此屐”,更是通过脱鞋这一细节,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与洒脱的心境。整首诗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韫玉于山,烨然不枯:美玉藏于山中,光华四射,永远不会枯萎。
    • 我观此容,非山泽儒:我看着这样的景象,感到这里的人并不是普通的读书人。
    • 却顾何为,东山之陟:然而我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攀登东山呢?
    • 如何淮淝,乃折此屐:在淮水与淝水之间,我又为何要脱掉这双鞋呢?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藏玉之地,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 对仗:如“韫玉于山”与“非山泽儒”,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作者的高洁追求。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传达出一种追求高尚理想与超脱尘世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韫玉:象征珍贵与美好,暗指内心的高尚。
  • 东山: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之地。
  • 淮淝:象征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流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韫玉于山”意思是?

    • A. 美玉藏于山中
    • B. 玉石在海底
    • C. 玉石在田野
    • D. 美玉在城市
  2. “非山泽儒”表达了什么?

    • A. 对山泽读书人的钦佩
    • B. 对山泽读书人的轻视
    • C. 对读书的赞美
    • D. 对自然的热爱
  3. “如何淮淝,乃折此屐”中的“屐”指的是什么?

    • A. 头饰
    • B. 鞋子
    • C. 衣服
    • D. 手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围绕自然景观展开,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对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主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