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临,青门外的柳树已经变黄,低墙外红杏的花枝悄然探出。
窗前的黄莺鸣叫,屋内的人尚未梳妆。
绣帐已经拉开,离别的梦已然结束,玉炉里香烟袅袅,散发着寂寥的气息。
闺房内,红日高照,时间似乎格外漫长。
注释:
- 青门:指青色的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柳色黄:春天柳树的颜色,黄是代表新芽的颜色。
- 红杏出低墙:红杏花在低墙外盛开,暗示春天的气息。
- 莺窗:窗前有黄莺鸣叫。
- 绣帐:绣花的帐子,指闺房的内饰。
- 离别梦:指与爱人分别的梦境。
- 玉炉:盛香的炉,象征着温馨的气息。
- 寂寥香:孤独而清淡的香味。
- 奈何长:感叹时间过得漫长。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意象如“莺”、“红杏”都在古诗中常用作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怀和对离别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约903年-960年),字子振,号小山,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人,他生于一个官宦家庭,早年曾任职于官府,但因政治原因在后来的生活中颠沛流离。他的词风细腻婉约,情感丰富,尤其擅长表现爱情和离别之情。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五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冯延巳的作品中常带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本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透过细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诗中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情感交织,展现出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惆怅。首句“春到青门柳色黄”以春天的到来为引,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柳树的黄绿和红杏的花朵象征着春的温暖和生命的复苏。接下来的“莺窗人起未梳妆”则转向室内,暗示出一种懒散与无奈,窗外的莺鸟和屋内人的懒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向往,却又因身处闺房而无法享受。
后两句“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则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情感,绣帐和玉炉的细腻描写传递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离别的梦境消散,香烟袅袅却给人以无尽的思念。最后一句“闺中红日奈何长”,以时间的流逝来表达对离别的感伤,红日的高照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令人倍感漫长。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感伤,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到青门柳色黄:春天来临,青门外的柳树已经发黄,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一梢红杏出低墙:描写红杏的花枝在低墙外探出,表现春天的生机。
- 莺窗人起未梳妆:窗前有黄莺鸣叫,屋内的人尚未梳妆,暗示了一种慵懒与无奈。
- 绣帐已阑离别梦:绣帐已经拉开,离别的梦已经结束,体现对现实的回归。
- 玉炉空袅寂寥香:玉炉中香烟袅袅,散发出孤独的气息。
- 闺中红日奈何长:闺房内的红日高照,时间似乎格外漫长,表达对离别的感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绣帐已阑离别梦,玉炉空袅寂寥香”,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玉炉空袅”,用玉炉的香气来象征情感的缠绵。
- 拟人:如“莺窗人起未梳妆”,让黄莺的鸣叫和人间的懒散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深切感伤,突显了生活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门:象征春天的到来。
- 柳色:象征生命与复苏。
- 红杏:象征春天的美好与希望。
- 莺:象征轻快与欢愉。
- 绣帐:象征闺房的温馨。
- 玉炉:象征香气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到青门柳色黄”描绘了什么季节的场景?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
“莺窗人起未梳妆”中的“人”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爱人
C. 朋友
D. 家人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离别的情感?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温庭筠的《杨柳枝》
诗词对比:
- 冯延巳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的词更显细腻柔情,而冯延巳则更侧重于春天的景致与内心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