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维南有佳人,实秉绝代色。幼闻妾妇道,不肯倾人国。幽居今过时,行媒迥无迹。世方求冶容,孰能知妇德。
白话文翻译:
在南方有一位美人,她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从小就听闻妇道,不愿以美色倾覆国家。如今她隐居已久,无人前来提亲。世人只追求艳丽的外表,谁能真正了解妇德的内涵。
注释:
- 维南:指南方的某个地方。
- 佳人:美人。
- 绝代色:无与伦比的美貌。
- 妾妇道:妇道,指妇女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 倾人国:以美色倾覆国家,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 幽居:隐居。
- 行媒:提亲的人。
- 冶容:艳丽的外表。
- 妇德:妇女的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这首《闺怨二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貌的过度追求,以及对妇德的忽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赵蕃观察到当时社会风气对女性美貌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德行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中通过描绘一位隐居的美人,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妇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隐居的美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妇德的推崇。诗中的“佳人”拥有绝代的美貌,但她从小就听闻妇道,不愿以美色倾覆国家,这反映了诗人对女性德行的重视。然而,这位美人如今隐居已久,无人前来提亲,这揭示了世人只追求艳丽的外表,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德行。诗的最后两句“世方求冶容,孰能知妇德”更是直接批判了这种社会现象,强调了妇德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一首优秀的闺怨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维南有佳人,实秉绝代色。
-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南方的美人,她拥有无与伦比的美貌。
-
幼闻妾妇道,不肯倾人国。
- 这位美人从小就听闻妇道,不愿以美色倾覆国家,这反映了诗人对女性德行的重视。
-
幽居今过时,行媒迥无迹。
- 如今她隐居已久,无人前来提亲,这揭示了世人只追求艳丽的外表,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德行。
-
世方求冶容,孰能知妇德。
- 这句诗直接批判了这种社会现象,强调了妇德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绝代色”比喻美人的美貌无与伦比。
- 对仗:“幽居今过时,行媒迥无迹”中的“幽居”与“行媒”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妇德的推崇。诗人通过描绘一位隐居的美人,表达了对世人只追求艳丽的外表,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德行的批判,强调了妇德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人:美人的形象,象征着美貌。
- 绝代色:无与伦比的美貌,象征着外在的吸引力。
- 幽居:隐居的状态,象征着与世隔绝。
- 行媒:提亲的人,象征着婚姻和社会的联系。
- 冶容:艳丽的外表,象征着世人追求的外在美。
- 妇德:妇女的德行,象征着内在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佳人”拥有什么样的美貌?
- A. 普通的美貌
- B. 无与伦比的美貌
- C. 丑陋的外表
- 答案:B
-
诗中的“佳人”为什么不肯倾人国?
- A. 因为她不喜欢权力
- B. 因为她听闻妇道
- C. 因为她害怕被利用
- 答案:B
-
诗中的“幽居”象征着什么?
- A. 热闹的社交生活
- B. 与世隔绝的状态
- C. 繁忙的工作
- 答案:B
-
诗中的“世方求冶容”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 A. 对妇德的重视
- B. 对艳丽外表的追求
- C. 对知识的追求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也表达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貌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赵蕃的《闺怨二首》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对妇德的推崇,而李清照的词则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这本书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赵蕃的诗,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
- 《李清照词选》:这本书收录了李清照的多首词作,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宋代女性词人的创作风格。